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2015公民社會跨界對話 許下亞太華人地區合作實踐的未來

  • 日期:2015-08-22

文化部於22日在臺北耕莘文教院大會堂舉辦「公民反思 社會實踐」論壇活動,邀請來自美國、中國大陸、香港、馬來西亞與臺灣的社會實踐家分享各自的公民行動經驗,同時吸引300位民眾共同參與對話,激盪出新的思維與行動展望。


 


文化部許秋煌次長開場致詞時表示,臺灣社區因民主化及多元文化發展環境沃土的滋養下,促使公民社會組織的蓬勃發展。因此,文化部從長期關注臺灣這片土地上社區營造的發展,到建立的公民社會交流對話平臺,就是希望促進臺灣與亞太地區NGO團體搭起未來跨領域合作契機,今日無論在環境保護、社區營造、公益服務等議題的反思與實踐,深具意義,相信能捲動更多公民們投入有意義的公民文化行動!


 


在第一階段「公民社會的生根與深耕」議題探討中,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蕭新煌引言,提出臺灣第三部門演進與發展的深入觀察與精闢見解,接續由香港會社民工工作室的發起人朱漢強,以環保為出發點發起「關燈運動」,然因公部門考量關燈易影響香港「東方之珠」的國際形象而無法延續,所以提出除熱情之外,尚需了解公民行動與環境之間的變動關係,才能持續下去。臺灣「花蓮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理事長黃榮墩,則以幫助偏鄉農民建立農產品銷售渠道為例,解決滯銷問題,形塑了一種透過大眾互助力,照顧偏鄉兒童教育與部落社區經濟的「好人運動」行動模式。


   


第二階段為華人地區NGO經驗交流中,由國際NGO工作者褚士瑩先生引言,以其走遍世界投入公益行動的體驗,提出志工行動力的影響因素包含了政治環境、宗教信念或種族隔閡,可能產生對行動的削減力量,但仍期許有志者能夠跳脫限制與框架,著眼真正需要的弱勢對象。中國大陸「綠駝鈴環境發展中心」執行主任徐定艷,提出中國大陸甘肅省環保組織,積極與公部門溝通及協助落實改善環境問題的經驗;美國「非營利組織協會」(DMA Nonprofit Federation)前資深總監李浩慧,則以美國聯邦政府重視與非營利組織交流之角度,建議華人地區NGO組織應從政策面著眼,重視募款運用的資訊透明化,並應於事前加強與公私部門對話溝通,以真正解決問題。


 


文化部期待今日活動能讓現場民眾感受到公民社會力量的動人之處,並引動更多公民行動者的發展茁壯及回饋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