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光華轉型 為臺港文化搭橋 互補銜接 龍應台期許彼此泥土開出文化花朵

  • 日期:2012-12-03

 

文化部長龍應台3日上午視察光華新聞文化中心,對駐外同仁成功舉辦《臺灣月》活動表達嘉勉,期許光華能轉型扮演文化搭橋工作,持續深化臺港間文化交流。下午則與香港媒體茶敘,分享連續六天文化考察心得。龍應台表示,臺港間連續60多年來往密切,彼此培養出真誠情感,臺灣具備成熟開放的公民社會特質,而香港則有國際化、專業治理的開闊度,臺灣與香港有許多面向值得互補銜接。

龍應台此行應香港大學百年校慶活動邀請,在港期間獲得各界協助,包括港府給予簽證與提供機場禮遇通關,媒體茶敘一開始,龍應台即表達她的感謝之意。龍應台說,她在香港居住長達9年,目睹了香港公民社會轉變,這次考察的西九文化區的決策演進就是一例。考察中的現場互動,讓她更能體會香港人專業治理的認真態度。當她知道西九文化區第一座場館傳統戲曲中心,23年後的完成時間,恰好與士林戲劇藝術中心相若,龍應台立刻建議西九的行政總監,也到臺灣宜蘭與傳統藝術中心進行節目交流,思考如何讓香港傳統粵劇進入臺灣,也把臺灣的國光劇團、國樂團帶到香港來,彼此有很具體的交流計畫。

當有記者問到此行來訪的深刻印象時,龍應台表示,香港是她很熟悉、感覺特別親切的地方,這次考察她更發現了香港的特殊強項。她舉亞洲藝術文獻庫AAA為例,民間非政府組織發揮強大的國際藝術社區聯繫,成為亞洲華人累積最多視覺藝術資訊的文獻寶庫,這種優異的國際網絡連結經驗,確實值得臺灣參考。而她考察伙炭藝術村時,工業區裡創作的香港藝術家們,正思考如何以集體力量向社會發聲,結果隨行的臺灣視覺藝術聯盟理事長胡朝聖,立刻提供了臺灣過去民間藝術家與社會對話的經驗供參,雙方的藝術家立即搭起溝通管道,這些互動關係都令龍應台印象深刻。

港大演講中,龍應台指出香港是個故事島,香港人情感內斂,如果說有100個故事抽屜,香港大概還有90個沒被打開過,臺灣曾走過一段情感壓抑的過去,從80年代起開始從自己的土壤裡尋找認同,把很深層的情感注入表演藝術、視覺藝術、電影、音樂、寫作中,這種一點一滴、從跌倒中又重新站立的實踐精神,可能是臺灣對華文世界最珍貴的貢獻,她認為進行文化交流時,就是要「真誠的看到彼此情感之所在」。

媒體茶敘時,有記者問到文化部成立後,光華新聞文化中心是否有任務上的調整。龍應台回答時表示,文化部的任務是為國民服務,為文化藝術界提供肥沃的土壤,讓文化可以在泥土生根,開出美麗的花朵。因此光華角色應該是為文化藝術交流做幕後搭台的工作,讓臺灣的文學家、藝術家、畫家、導演,與香港人交流做朋友。龍表示,《臺灣月》活動已經建立起品牌,值得繼續耕耘,她相信透過文化與香港做朋友,「光華的角色能更清楚,搭橋更明確」。

龍應台表示,臺港之間過去的歷史發展,雙方各具優勢,臺灣累積了公民社會的發展經驗,公民知道運用怎樣的溝通方式去影響政府決策,而香港的現代化以及國際接軌經驗,具備熟稔的知識語言與國際打交道,這也是臺灣民間較為欠缺的。臺灣與香港的發展進程各有所長,具有鮮明的強弱互補,透過深度交流可以彼此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