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是什麼?人類學家關心的又是什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與國內9大研究典藏機構共同合辦的「人類學家的足跡:臺灣人類學百年特展」今(30)日於展示教育大樓4樓特展室正式開幕,展覽集結逾300件臺灣人類學史上堪稱經典的典藏品,以採集標本、史料文獻、田野手稿、影像等珍貴資料,呈現臺灣人類學百年來的發展與研究成果,以及臺灣從史前到現代、原住民到漢人,多元豐富的文化風貌。
上午10時的開幕活動在大滿舞團的牽曲表演中揭開序幕。由莫拉克風災中重新站起來、傳承文化的小林平埔「大滿舞團」,重新演繹日本時代人類學家淺井惠倫影像紀錄中幾已失傳的平埔牽曲,也展現了人類學家對於文化傳承的貢獻,對展覽別具深意。
臺史博表示,人類學是一門研究人的專業學科,更是一門非常貼近人的學問。「人類學家的足跡:臺灣人類學百年特展」是「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邀集國內9個人類學相關的博物館及學術機構共同籌劃,為期2年的巡迴展,主要目的就是帶領大眾一起揭開人類學的神祕面紗。展覽自100年10月首檔在國立臺灣博物館開展後,已經巡迴了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接棒第四檔的臺史博,除了延續前幾檔展覽的精神與脈絡,更加入了本身豐富的常民生活物件館藏、東京外國語大學特別授權的臺灣資料庫影像,甚至邀請臺南當地面師彩繪八家將臉譜,豐富展覽元素,帶領觀眾一起認識臺灣的多元族群與文化風貌。
「人類學家的足跡:臺灣人類學百年特展」包括三個單元,第一單元「百年回眸:百年來的臺灣人類學」,以過去中外人類學家採集的文物標本及田野影像為實證,引領參觀者認識臺灣研究機構與人類學者百年來的發展史與重大紀錄,分享其間留下的當代臺灣紀錄;第二單元「田野觀點:田野工作的人類學家」則藉由討論人類學如何看、聽、思考及書寫的田野調查方法,除介紹文字、照片、聲音、影像等各種記錄工具的演變,更說明田野工作培養出來的獨特觀點與其背後的倫理、反思;最後一單元「差異與類同:人類學的多元關懷」則透過開放式問答,帶我們從人類學家的觀點,透過物質表象理解不同文化間的差異,進而包容尊重多元文化。
展覽自即日起至102年2月20日開放參觀,配合展覽也將陸續舉辦2場活動,包括12月16日下午2時半將由臺史博助理研究員葉前錦主講「追尋人類學家的足跡:特展深度導覽」,12月26日下午2時則將由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胡台麗主持「民族誌紀錄片《讓靈魂回家》放映及座談」;活動自由入座,歡迎民眾踴躍參與。展覽在臺史博結束展出後,也將繼續巡迴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歡迎民眾把握機會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