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龍應台部長30日下午,前往香港頗富盛名的伙炭藝術村考察。這處位在新界沙田工業區裡的藝術聚落,十年前由藝術家們以低廉租金進駐後,目前已成長至100個藝術工作室,超過400名藝術家在此創作,展現香港在地藝術集結的豐沛活力。龍應台指出,伙炭很像臺北寶藏巖藝術村,利用閒置空間轉化為藝術工作室,她樂見伙炭藝術家們最近成立的「有限公司」,開始以組織化方式提供資訊與外界互動,由下而上展現香港萌發的文化力量,視覺藝術聯盟理事長胡朝聖也就成立組織與伙炭的藝術家們交換意見。
伙炭藝術村原名「火炭」,當地大片工業廠房因為產業陸續外移閒置,十年前開始有藝術家以低價承租進駐,運用高挑的廠房空間從事繪畫、雕塑、裝置藝術創作。香港藝術家由於負擔不起市區高房租,持續進駐這種租金低廉的工業區,早期30坪大的工業廠房,每月租金大約港幣3千元,但隨著伙炭名氣興起,現在月租金已經漲到港幣1萬元。龍應台參觀年輕藝術家陳潔怡的雕塑工作室時,陳即表示,伙炭的租金節節高升,她們只得6人揪團合租一間廠房以降低負擔。
來港6年的德國女性藝術家Cornelia Erdmann,3年 前開始進駐伙炭,並以《泥人計畫》透過裝置藝術結合動態影像,呈現她眼中所觀察到的香港庶民生活,她用工業區裡的金屬材料,將香港街道熙來人往的筆挺上班族、搬運工、牽著小孩的媽媽,以等比例剪影立體展示於創作方台上,頗能引人共鳴。她的裝置作品還獲得香港立法局典藏,創作能力廣受肯定。
第一波來到伙炭打天下的藝術家周俊輝,陪著龍應台參觀幾處有特色的工作室,周指出,伙炭已經具有國際名氣,國外藝術家來到香港,第一站不是先去美術館,而是 直奔伙炭感受香港在地藝術萌發的創意觀點。十年來藝術村的伙伴們一直單打獨鬥,今年開始他們嘗試登記成為有限公司,以組織化的形式對外提供資訊,讓藝術家們除了工作室開放日外,也有機會多與外界接觸。
陪同考察的臺灣視覺藝術聯盟理事長胡朝聖表示,伙炭情形很像90年代臺灣畫廊產業開始蓬勃時,差別在於臺灣藝術家有管道與各界對話,而美術館也開始注意民間大量的藝術創作,從底層中找到臺灣藝術往前的活力。胡鼓勵香港藝術家可以比照臺灣,成立藝術家組織使伙炭能產生更大的能量。
龍應台考察結束時表示,伙炭很像臺北寶藏巖藝術村,山頭上本來破舊的房子,整修後提供給民間藝術家進駐創作。臺灣相對來說資源較有整合,例如文化部最近就在 思考,如何幫助臺東原住民藝術家,可以與具有爆發力的拉丁美洲、紐西蘭藝術村進行交換計畫,透過力量整合,會比藝術家單打獨鬥來得有成效;龍應台鼓勵同樣有著強大生命力的伙炭藝術家,能整合力量持續往前,有機會可以組團來臺灣交流,更加了解臺灣藝術界的運作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