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史前館推動小米文化復振 邀請各界辦理交流論壇

  • 日期:2020-06-21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206 21日在國際會議廳舉辦「臺灣原住民小米文化交流論壇」,邀請專家學者、學校單位與部落組織等,分享其推動小米文化復振的歷程,共同促進原住民傳統在地知識的交流。
     
史前館王長華館長表示,在距今約5,000年的大坌坑文化時期(南科南關里東遺址等處)就已經發現目前所知臺灣最早的稻米和小米。臺灣原住民族早期大多數以小米為主食並各自發展出獨特的儀式與文化,但隨著環境與生計方式的變遷,農作逐漸轉為其他作物,當小米的種植不再,伴隨著小米種植的許多知識與儀式也逐漸流失中。史前館卑南遺址公園自2011年起與卑南族普悠瑪部落合作種小米,一同實踐傳統小米的知識與相關儀式,經過 9年的合作與努力,小米田的復種不僅是文化的展演更是部落推動小米文化傳承的重 要場域,深化了部落與博物館的合作與認同。一路走來謝謝各個單位的合作及與史前館的互動,讓我們不管是在研究工作、展示或是環境教育的推廣上,都能共存共榮。
     
近年來,在臺灣各地部落與校園中亦有許多在地的行動, 一同為小米的保存、文化的復振與在地知識的實踐而努力。
     
本次論壇由史前館與普悠瑪部落分享合作推動小米文化歷程中揭開序幕,藉由館員、部落婦女與青年代表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與觀點分享其在小米田復種過程中的實踐歷程與意義。此外,大學校園內也開啟「向部落學習」由部落耆老與師生共作的方式,建構學生文化學習的實踐場域,催生東華小米園的葉秀燕老師與屏東大學原住民專班的李馨慈老師分享大學推動小米田共作的實踐歷程。臺東縣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也以在地文化學習為教學目標,陸文傑主任分享部落教師帶領小朋友在校園內種植小米,學校發展小米文化課程的歷程。
除了體制內的學習外,在東部縱谷地區更有一群青年,為了保存及傳承部落傳統文化返鄉辦部落學校,社團法人台東縣布農族東群文教發展協會理事長胡克緯分享如何連結部落青年的力量,推動小米文化課程的行動。
     
縱谷區的崁頂部落蓋亞那工坊,由執行長ibu胡郁如分享他們如何以祖先所留下的食物小米,推動從產地到餐桌的在地產業,讓「布米不迷」,甚至帶動小米新「食」尚。
深耕東部阿美族都蘭部落小米文化研究的臺大羅素玫老師,分享阿美族人的小米文化與在地生態知識,以及來自泰雅族田埔部落芭翁都宓(Pagung Tomi)老師分享其推動「小米方舟」復育計畫的行動觀點。
     
史前館透過舉辦小米文化論壇活動,建構一個交流的平台,讓有興趣與致力於推動小米文化復振與發展的夥伴能齊聚一堂,在推動的過程中能相互分享、交流與學習,一起攜手向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