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暗黑文學論壇——白恐小說選系列座談 暨「噤聲的密室」白恐文學行動展開幕

  • 日期:2020-09-28

國家人權博物館繼今(2020)年初與春山出版社合作出版《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後,於926日、1017日規劃暗黑文學論壇,以本書四冊卷名為主題舉辦系列座談同樣取材自《讓過去成為此刻》套書的「噤聲的密室——白恐文學讀心術」文學行動展,26日亦於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兵舍五號同步開展,由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蘇碩斌開場致詞,期待藉由文學去接近記憶現場,與複雜而深邃的不義歷史進行對話。

 

國家人權博物館自2017年開始便啟動臺灣白色恐怖文學資料的彙整研究工作,而與春山出版合作推出的《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套書正是以此資料庫為基礎,由兩位主編胡淑雯、童偉格挑選出30位作家的作品,發表時間自吳濁流1948年〈波茨坦科長〉橫跨到黃崇凱2017年〈狄克森片語〉,明年人權館也將延續這個精神,推出「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認為,文學與轉型正義之間的連結,一直是人權館很重要的路徑,過去威權統治底下人們面臨不同的處境與選擇,其複雜性無法完全通過法律、制度來面對,文學的力量便是打開對話的空間,邀請社會大眾來面對議題,「歷史真相的趨近不可能完全,在有限的歷史真相當中,文學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以虛構的形式提出新的提問跟想像。

 

由國家人權博物館與國立臺灣文學館合作規劃,以《讓過去成為此刻》套書為文本推出的「噤聲的密室——白恐文學讀心術」文學行動展,首場同步於今(26)日在人權館景美園區兵舍五號展出至1018日止,透過小說展演的差異,將展覽分為五區:「噤聲的時代」、「老大哥正看著你」、「沒有日夜的日夜」、「疾駛而過的列車」、「倒退著走入未來」,展覽由系統性傢俱的概念發想,試圖藉溫潤的木框設計、簡易的行動展板走出博物館,未來也將至全國17個學校及機構巡迴展出。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蘇碩斌致詞時表示,文學的閱讀感受會隨著觀看視角的不同產生有機變化,他指出這種分歧非常珍貴,「我們沒有想要用文學來定義真相,而是互相體會、互相理解,倒退走入未來。」同時,本套書所摘錄的作品大多是八、九零年代的書寫,作品的空缺反而顯示了白色恐怖的本質,是沒有人敢寫、敢發言的時代。

 

首場座談【成為國家的敵人:理解五○年代的左翼】從「卷一:血的預感」出發,邀請春山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主持、《讓過去成為此刻》主編之一胡淑雯與中山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林傳凱共同與談。《讓過去成為此刻》主編胡淑雯於座談中,直指社會上談論白色恐怖的方式往往具有較強勢的敘事觀點,比如浪漫化的英雄形象、或者受害者/受難者的形象,然而在這兩種形象之餘,還有許多雜質、也就是複雜的人性,而「這在文學裡頭是最珍貴的東西。」編選過程儘管會面對文學與政治關係的質疑,但她認為文學是不可能、也不需要為政治服務的,選集作品更存有各種對政治的叩問與懷疑,「文學並非給予答案,而是開始懷疑,讓我們進入人性裡面更為幽微的層次。」長期研究白色恐怖歷史的中山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林傳凱,則從歷史檔案與口述訪談的視角出發,談論文學如何能呈現出在判決書、監控情治檔案以外的生命歷程與差異。

 

第二場座談【文學如何啟動記憶:虛構與歷史的並存】則邀請《讓過去成為此刻》主編之一胡淑雯主持、小說家黃崇凱及東華大學中文系博士林運鴻共同與談。小說家黃崇凱認為「許多人被時代壓縮在沒有辦法理解的空白裡面,而文學正提供解壓縮的機會」,其作品〈狄克森片語〉即收錄於本套書的「卷二:眾聲歸來」之中,他於座談分享自己如何以文字追索歷史,將同寫「英文文法」的狄克森與柯旗化並置,溯回他們所置身的西班牙內戰與臺灣威權統治時期 ; 東華大學中文系博士林運鴻亦接續指出,文學並不只是揭示了人在歷史裡的複雜與特殊性,〈狄克森片語〉也同時讓我們看見在全球尺度下社會主義與自由主義陣營對抗的普遍性。

 

《讓過去成為此刻》第三、四卷「國家從來不請問」、「白色的賦格」,將以【國家與小寫的人:思索國家暴力的本質】、【回歸生活的政治:白色恐怖的終極思索】為題,1017日舉辦座談,帶領讀者們接續第一、二卷的精彩討論,從文學的視角切入思考戰後威權統治下臺灣社會的傷痕與樣貌,感受苦難年代裡複雜的現實處境與生命經歷。更多活動及展覽消息,敬請鎖定國家人權博物館官網(https://www.nhrm.gov.tw/)、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NHRM)及國立臺灣文學館官網(https://www.nmtl.gov.tw)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