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Tea Philo哲學茶席】9月E-講座 臺灣數位藝術中心執行長黃文浩談數位藝術的發展

  • 日期:2020-09-28

由駐馬來西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主辦的【Tea Philo 哲學茶席】E-講座,27日邀請臺灣數位藝術中心執行長黃文浩以〈從空間演化看臺灣科技藝術的發展ET@T為例〉進行線上演講,透過ET@T「在地實驗」的發展過程作為主軸,分享臺灣科技藝術的發展進程。

ET@T「在地實驗」成立於1995年,是臺灣首個新媒體團體,關注國內各種不確定、還在發展中的各類有趣事物,進行藝術上的實驗。在Youtube尚未盛行時即成立網路電視台,使ET@T「在地實驗」成為數位工具和知識分享的平台。同時也舉辦「在地論壇」,邀集各領域包括建築、攝影、表演等青年文化工作者分享個人計畫。

「在地實驗」發展25年來,因應文化發展的趨勢與科技的進步,持續進行各種前衛藝術與科技文化的實驗。包括科技與藝術結合的裝置作品《無盡的中間》(2002)、科技與藝術結合的表演《梨園新意機械操偶計劃蕭賀文計劃》(2011-2014)、結合機械與動力的導覽機器人《漫遊者函集》(2018)等。

2012年黃文浩孵化出「噪咖事務所」新媒體藝術策劃團隊,主張創造平易近人的藝術作品,包括獲得德國紅點設計大獎並將音樂視覺化的《光譜66》、2018年花博會場提供水聲川流視聽覺享受的《水聲林》等。同時介紹利用攝影技術做3D掃描和精密複製的「固態記憶」研究團隊,將技術運用到文物、建築、及臉部掃描等,將為未來的創作及文物保存有很大的助益。另外,也提到以沉浸式環形動畫進行投影的兒童科技劇場「移動故事屋」,除了視、聽覺以外,也融入了嗅覺及觸覺的感官體驗。

臺灣數位藝術中心成立後,著重在跨域藝術研發、虛擬實境數位典藏、沉浸體驗原型開發、遠距知識交流影音產製與線上平臺以及VR展覽策劃與虛擬實境概念研討等方向,核心計畫有「概念美術館」和「松學校」。「概念美術館」希望利用VR捕捉且完整重現藝術家表演的概念,探討重回當時演出現場的可能性,而非僅止於演出者表演作品的物質性典藏。「松學校」則是一個累積與傳播知識的管道,囊括讀書會、論壇及播客等平台,幫助讀者學習艱澀難懂的學術知識。近期也成立了新的據點「VA Hub」虛擬實境跨界實驗基地,致力於探索科技社會中的創造思維。

黃文浩會後回應數個觀眾的提問,他認為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下,數位藝術在藝術呈現的平台上未必是最佳的,但毫無疑問的是一個選項,因為比較容易達到傳播、推廣及觀賞的效果。深受疫情影響的表演藝術,因為需要觀眾群聚觀賞而遭受很大的限制,VR便是一個良好的轉播媒介,表演藝術也或許要找到新的表演形式讓人們如臨其境欣賞,相信這些挑戰將加快數位藝術的發展速度。

黃文浩也感嘆做前衛的實驗創作往往面對難以尋找出資方的困境,很多時候都需要自行投注前期的研發,待有初步成果之後,才會比較容易找到資金的注入,因此常常事先要從其他地方找到前期研發的資金來源。

面對數位藝術在未來3-5年的展望,黃文浩鼓勵大家從比較寬廣的角度,不帶偏見地去觀察並回應身邊發生的文化現象,比如透過抖音1分鐘的影像敘事是否改變敘事習慣和方法等,開啟藉由次文化的發展做出嚴肅創作的可能性。科技藝術與科技、經濟發展的關係將日漸緊密,以設立空間為例,比起25年前,現在需要更多更大的硬體設備如網路、電力等條件,並且需仰賴新媒體、技術或程式設計師等多種專業人員才能協助推動數位藝術的發展。黃文浩認為,科技和藝術必須在互為文本的情況下才能健全發展,而非僅僅將科技作為藝術創作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