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海嘯•回家-原住民村落文化發展計畫成果展 華山1914文創園區登場

  • 日期:2020-11-28

文化部於今(28)日、明(29)日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辦理「海嘯•回家-原住民村落文化發展計畫成果展」。今日開幕活動,邀請部落耆老進行活動祈福,以及臺東縣卑南族民族自治事務促進發展協會(卑促會)所帶領的卑南族青春歌隊,帶來計畫執行成果-利嘉聚會歌hay yan及抬椅歌,以熱情的歌舞,展現原民青年對文化的傳承。

文化部次長李連權表示,為落實多元文化主體,引動更多的原民青年及關注原住民文化的朋友,投入原住民文化發展,原住民村落文化發展計畫自105年推動迄今,已累積補助137團隊及聘請 91位專業輔導老師陪伴。原住民的生活智慧是「敬天、愛人、惜物、與大地共生共榮」,今年臺北時裝周主題之一「永續時尚」即是從原住民生活智慧的精神衍生而來。臺灣原住民人口雖僅約57萬人,但有很高比例的原住民具有藝術家的身份,他們對傳統文化藝術、音樂歌謠追尋而生的文化藝術成就十分精彩,文化部會與大家一起努力,讓原民文化繼續發光發熱。

「海嘯•回家-原住民村落文化發展計畫成果展」,展現27個團隊計畫內容,分享團隊辛勤耕耘的成果。「海嘯」為「還是要」發音的縮減,表達一種動起來的行動力量,是原住民族青年,近年慣用的流行語,「回家」則是原住民族多年來不斷討論的議題,「家」代表認同及歸屬感,代表家人/族、原鄉部落、都會族人文化傳承的認同及歸屬感,「回家」是鼓勵原住民朋友,不論身在部落或都會,都要尋找及歸根原生族群文化的傳承,找回自己族群文化的自信、認同及歸屬。

文化部指出,從歷年原住民村落文化發展計畫補助案例中,可以看到許多原民朋友將創新思維帶入計畫執行,藉由跨領域、跨族群、導入科技等多元手法,復振、傳承及再生原民文化永續的發展,期盼藉此影響更多都會族人動起來,鼓勵更多原民朋友傳承原生文化。

部落是一個大的家園概念,原住民族與大地一直是共存共榮的相處模式,隨著族群聚落的遷徙,在不同地區會根據在地資源發展出不同的建築與生活模式,逐漸建構出各式的「建築生活空間」、多樣化「與自然共存的生活智慧」及展現美好的「藝術生活」。本次展覽分三大展區,「建築生活空間」展區,計有6個團隊,展現梳理族群遷徙脈絡、建物工法調查研究、培訓工作坊、紀錄片、數位實境、立體地圖等各式手法,重建家屋、會所、聚落及梳理傳統領域範圍的成果內容;「與自然共存的生活智慧」展區,計有12個團隊,展現原民傳統農耕、作物保種、竹產業、巫師祭儀、語言復振傳承、文物保存、青銀共學培力、青年返鄉等議題成果內容;「藝術生活」展區,計有9團隊則展現歌謠傳唱、劇場創作、樂舞復振、音樂及樂器、編織及服飾工藝、生活陶藝、文學等成果內容。

展覽期間還有團隊影像紀錄、論壇、手作工坊及定時導覽等活動,與民眾分享原住民如何努力找回傳統文化及創造家園美好環境,內容豐富多元,歡迎民眾一同體驗參與,更多資訊請上「原住民村落文化發展計畫」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ipculture106)。

【海嘯•回家-原住民村落文化發展計畫成果展】
展覽日期:109年11月28、29日
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中4B館1樓(臺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