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援力無國界 釋放臺灣政治犯 人權館特展重現白恐時期海內外救援故事

  • 日期:2020-12-09

文化部所屬國家人權博物館將於今(2020)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推出《釋放臺灣政治犯-海內外人權救援展》,聚焦臺灣1960至1992年臺灣白恐期間的海內外人權救援歷史,回顧期間政治救援歷程及案件,也介紹海內外重要的救援者及組織,邀請民眾了解這段重要的民主化歷程。展覽中也展出許多珍貴的原件,例如《自由中國》及《臺灣政論》等刊物,並首次展出美麗島時代的三色彩帶、艾琳達與施明德的結婚禮服、三宅清子贈予梅心怡的手繪圖等重要原件,每項展出物件背後都有許多動人的故事,等待觀眾來探尋及親自感受。

文化部次長彭俊亨、監察院國家人權委員會副主委高涌誠、委員田秋堇、委員葉大華、委員鴻義章、委員范巽綠、國家人權博物館長陳俊宏、本次特展策展人陳銘城、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主任吳文芳、人權救援者艾琳達、Willi Böehi(白衛理)、Mark Thelin(練馬可)之子Carl Thelin(練克煒)、Vallourie Cawford、田孟淑、謝秀美、盧孝治及政治受難者陳中統、劉佳欽、黃華等前輩皆與會出席。

文化部次長彭俊亨代表文化部長李永得致詞時表示,國家人權博物館從2018年5月正式成立至今,除了保存和傳承臺灣這塊土地上曾發生過的人權侵害歷史,更希望使民眾從歷史中學習人權價值的重要性,並關注當代人權議題。過去臺灣曾經是需要國際救援的威權統治國家,但今日我們已擁有自由民主制度,期盼每位臺灣人民都能從歷史中學習感恩,並接下傳遞人權精神的火炬,照亮其他國家追尋民主的漫長道路。

監察院國家人權委員會副主委高涌誠代主委陳菊出席致詞並表示,陳菊經常談及自己曾經在擔任郭雨新秘書期間協助救援,卻在後來成為被救援者,特別是艾琳達女士為她帶來的民主啟發,以及國際特赦組織的持續聲援,因此本次展覽對她意義非凡。副主委高涌誠說,「今日的歲月靜好,是很多人的負重前行」,世界人權日前夕的此刻,希望社會不要忘記過去的歷史,將持續與人權教育機構、國家人權博物館、促進轉型正義相關機構共同努力,開展未來、接軌國際。

海外救援者Willi Böehi(白衛理)表示,1985年自己由天主教白冷會派到臺灣負責報導業務,但實際接觸之後才得知臺灣正處於戒嚴時期。他表示「我不是來臺灣報導藍天白雲的」,對於人權議題的重視、高雄事件的報導,也使得自己頗受警方矚目。他也分享美麗島大審時的自身經驗,當時雖開放外國記者,卻不讓聽得懂中文的記者進場,因此他的報導是靠著許多家屬提供情報寫出來的,「這些家屬的勇敢與堅持是我最動容的精神,也成為鼓勵我持續投入的動力,所以不要謝謝我,要謝謝他們。」

長老教會牧師Carl Thelin(練克煒)今日代表父親Mark Thelin(練馬可)出席,Mark Thelin(練馬可)在1970年曾協助政治犯彭明敏救援工作,然而Carl Thelin(練克煒)表示,對於任教五十餘年的父親而言,教壇執教的收穫才是其最大的成就,並指救援工作其實正如「幫隔壁鄰居搬家具」那般自然而然,他感慨道:「他的想法就是這樣非常簡單,若當時並不是他去協助,其他人也都會樂意幫忙,所以應該要感謝那個時代所有願意協助的長老教會傳教士。」

展覽中以四大單元來推進臺灣政治犯海外救援的歷程,包括《絕地生機》、《八方來援》、《援力大爆發》、《在地援力茁壯》等展示主題,述說從1960年代開始出現零星救援行動、到1970年代國際救援網絡逐漸成形、再到美麗島事件的救援高峰,以及後美麗島時代國際壓力與國內改革聲浪促使臺灣邁向民主的過程。最後並以第五單元《援力跨國隊》來介紹重要的海內外救援團體及人權工作者。

《釋放臺灣政治犯-海內外人權救援展》將於12月10日起於人權館景美園區六號兵舍展出至2021年5月2月,後續將搭配教育推廣講座及工作坊,歡迎所有關心臺灣人權歷史的朋友,一起來人權館回顧這段臺灣重要的人權歷史。詳細活動資訊請至國家人權博物館官網及臉書查詢。

國家人權博物館官網:https://www.nhrm.gov.tw/
國家人權博物館臉書:https://zh-tw.facebook.com/TaiwanNHRM/

《釋放臺灣政治犯-海內外人權救援展》
展覽地點: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兵舍六號
展覽日期:2020年12月10至2021年5月2日
開館時間:每星期二至星期日09:00-17:00(星期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