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藝術家進駐科研單位線上成果展 共創科技藝術探索近未來

  • 日期:2021-08-20

文化部為促進科技藝術工作者與科研人員跨領域合作,鼓勵科研單位對藝術工作者開放實驗室,109年委託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執行「媒合藝術家及科研單位發展科藝創新實驗計畫」,徵選4組科技藝術團隊之實驗創作計畫,打造工研院成為科藝碰撞與共創的平臺。本屆線上成果展主題為「以__ __實驗」,展示藝術家與科研人員8個月合作期間的階段性實驗成果,線上展期自即日起至明(111)年430日。

今年度4組進駐工研院旳科藝實驗計畫,包含黃偉軒《光景考現》、謝杰樺《情慾賽伯格》、劉千瑋《禁山14號》與賴俊廷《似人非人_HAOS人類知覺解放計畫》,分別與「智慧感測與新媒體實驗室」、「智慧影像分析實驗室」、「智慧製造整合實驗室」合作。執行過程中,因藝術家實驗需求,工研院加碼開放「micro-LED顯示模組試製實驗室」,全力支持「理解」、「實驗」、「共融」與「製作」四階段的科藝共創計畫所需。

藝術家與實驗室共組的科技藝術團隊,在共創過程中逐步發現及接納彼此的「差異」。藝術家運用積層列印、AI影像辨識、電路設計、超細密LED顯示屏、透明螢幕、新媒體與感測等科技,對應至舞蹈劇場、超人類知覺、虛實場景以及文資修復。「實驗」成為計畫的重要介面,藝術家得與工程師穿越差異,觸碰彼此的專業,共同挑戰科技、藝術與技術擴展的多元可能性。

黃偉軒認為,科技發展必然影響創作層面,須花費更多時間理解製作端及規格,才能適切運用技術,甚至讓技術成為論述;賴俊廷和謝杰樺皆表示,若使用科技作為文本,沈浸式環境相當重要;而本次合作之實驗室,具有相對的開放性與多元性,願與藝術家合作共創「非日常產品」,這些不具有工業級「精準」的產品,卻符合藝術家所想表達的意念;劉千瑋發現3D列印與現實物件之誤差,意外拓展更多藝術家可操作的空間。在進駐期間,藝術家與實驗室不斷在科藝灰色地帶互動、摸索與討論,並容許各類違反工程直覺的做法,才能完成這段對近未來的探索旅程。

本次計畫工研院嵌合文化與科技發展政策,除了開放實驗室人才與空間合作,亦安排參訪外部實驗室,媒合諸多臺灣前沿科技產學界資源,如顯示器與照明產業之專業品牌「聚積科技」,讓藝術家接觸所開發之細密間距LED顯示器,並引介經濟部技術處的智慧透明顯示虛實融合系統應用開發計畫支援之透明顯示螢幕展演,提供藝術家嘗試新型態沈浸體驗的機會。

本屆成果展採線上發表形式,除了收錄藝術家階段成果影片之外,也包含藝術家進駐工研院的實驗過程紀錄片、藝術家介紹與相關訪談,完整展示藝術家進駐脈絡、解析科研人員的真實想法。此外,也邀請外部觀察員拍攝影片,共同探究計畫成效、評價與未來展望。本計畫藉由藝術家、實驗室、科研人員共組之科技藝術實驗團隊,期能為未來跨領域開放、永續發展之科技藝術實驗平臺紮根。相關計畫成果影片及專文介紹,歡迎至活動網站(https://artsatitri.culture.tw/home/zh-tw)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