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寶等級文物 人獸形玉器於南科園區出土

  • 日期:2014-07-14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史前博物館(史前館)進行南科園區內之三寶埤遺址搶救發掘時,出土一件距今約2500年的國寶級人獸形玉器,是本次發掘之重大發現!


    史前館表示,臺灣到目前為止,同類文物僅臺北芝山岩遺址、臺東卑南遺址、宜蘭丸山遺址、高屏溪的裘拉遺址、花蓮大坑遺址與港口遺址等地出土,卑南遺址出土而由史前館典藏的一件人獸形玉玦更已指定為國寶。這些玉器的玉質是臺灣東部特產的軟玉,玉色多半呈現綠色或橄欖色。本件玉器年代屬於大湖文化烏山頭期,所呈現之單人型態,是臺南地區甚至是臺灣考古遺址之首見,意義重大。


    為了讓一般社會大眾能夠更加瞭解南科園區的考古文化以及博物館的建築意象,史前館訂於103年7月16日下午三點,在南科管理局舉行「南科考古館建築解密暨園區史前文化內涵分享」演講座談會,會中分別邀請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李匡悌教授講授「南科考古在臺灣考古學研究上的貢獻與意義」,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合夥人沈國健先生講授南科考古館的建築理念,歡迎參加。


    南部第一座考古專業的國家級博物館-史前館南科分館(以下簡稱史前館南科分館),未來館內主要保存南科地區考古遺址出土文物,年代距今5000年至300年左右,數量約500萬件以上,許多物件是南部地區所獨有。而此次三寶埤遺址出土之人獸形玉器是臺南地區甚至是臺灣考古遺址之首見,出土位置屬於一般生活面,鄰近墓葬群,周遭有數量不少的灰坑現象,玉器長約長8公分,寬約2公分,厚約0.3公分,從造型來看,呈現單人型態,器物看不出人形頭部,亦看不出任何獸形身軀,反倒有類似髮髻或帽冠之造型。於玉器似頭部之前緣,帶有一穿孔,以兩面鑽穿方式形成,從頭部前緣修飾整齊,無斷痕來看,穿孔的功能並非如卑南遺址出土的人獸形玉器般做修補結合之用,反倒像是穿線繩做懸吊其他物件。器物外緣呈現一致性的修磨痕跡,無斷裂痕,顯示屬於完整玉器,而非殘件。乍看下本件玉器與其他遺址出土之人獸形玉器相似,但尺寸較大,腰部與腿部之處較為粗壯,是臺南地區甚至是臺灣考古遺址首見。


    史前館南科分館開始進行考古發掘工作,出土不少由臺灣東部軟玉製作的玉器,若加上出土豐富的稻米、小米以及貝類獸骨的遺留來看,顯示當時的臺南地區人群藉由這些豐富的物產,與臺灣東部地區進行類似交易的密切互動行為。臺灣地區人獸形玉器的數量不多,代表當時擁有這些器物的地區或是人群,具有特殊的經濟、政治地位,南科園區在史前時代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這次發現重要文物之遺址發掘計畫,是由科技部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委託、史前館所執行的「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第五期考古遺址發掘及監測計畫」。史前館南科分館擁有20多處遺址,出土文物數量豐富,這些文物現由史前館進行保存,史前館南科考古館也於今年6月11日舉行動工典禮,將來這些文物均會納入博物館進行典藏研究與展示。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官方網站http://www.nmp.gov.tw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臉書http://www.facebook.com/NMPrehistory?ref=ts&fref=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