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人權館籌備與時間賽跑 以謙卑心情建立信任 龍應台表示盡最大努力 全面搶救記憶的保存

  • 日期:2012-07-30

          龍應台30日上午前往景美人權文化園區,在政治受難者郭振純、蔡寬裕、陳新吉、陳孟和、陳松、劉佳欽等的導覽解說下,訪視白色恐怖時期囚禁政治犯的景美看守所押房,並就國家人權館籌備工作進行面對面座談。龍應台表示,她是帶著慚愧與謙卑的心情前來這處幽暗禁地,對於受刑者願意接受重新信任政府,她個人覺得十分感動。由於受難者年事已高,人權館籌備處每天都在與時間賽跑,廣泛蒐集史料與口述歷史,龍應台聽取受難者等建言後表示,文化部會盡最大的努力與地方政府合作,結合民間資源,全面搶救記憶的保存,無論如何,要讓人權館成為下一代的歷史教育中心。

文化部520成立後,龍應台首次以部長身分,於景美人權文化園區會晤政治受難者代表。一行人在雨中步入仁愛樓,入口的警衛室掛著民國63年的月曆,牆上的大時鐘停在四點零四分,曾在此監禁五年的陳新吉向龍應台說明,死刑犯槍決當天的凌晨四點多,會先送來警衛室解除腳鐐,送去法庭驗明正身後,然後由憲兵將其五花大綁即送往安坑槍決。龍應台逐一細看了福利社、接見室、押房,以及押房內展示的受難者家書與文物,並從囚犯放風的天井仰望天空,體會當年肅殺幽暗的氛圍。陳新吉表示,他擔任雜役時,會種些有香味的樹木,如桂花、玉蘭花、樹蘭等,讓花香伴隨著鳥叫,可以飄入押房內,稍稍撫慰囚禁者的心靈。

對於仁愛樓大多數仍維持原貌對外展示,龍應台表示欣慰,但也指示館方把參觀動線應該略為調整,讓參觀者仿照當年家屬會客時,從邊側的鐵門迂迴地進入幽暗之地,更能體會囚犯與家屬的心情。龍應台表示,「一人受難,全家坐牢」,不是只有牢裡的政治犯在坐牢,整個家族都被社會屏棄,等於囚在心靈的牢房,仁愛樓保持了當時監禁的原狀,民眾參觀後所獲得的震撼,絕對遠大於從課堂中獲得的抽象人權概念。

座談時,曾在景美、綠島坐過十年牢的劉佳欽率先發言,他說受難者們充分感受到龍應台的親切與體貼,非常感動。他期許最年輕的文化部能與時間賽跑,重建歷史記憶,他並且具體建議人權館的主體應該設在綠島園區,舉辦國際人權會議,彰顯台灣人權的進步。

坐牢十二年,曾被移監至泰源監獄的蔡寬裕表示,五年來園區的名字被改過很多次,每次換了不同的執政黨就換次名字。他建議應該比照世界各地人權園區保留過去的名字,恢復叫做景美看守所歷史園區、綠洲山莊歷史園區。入獄時飽受刑求的郭振純則提醒政府應該隨時反省警惕,不能永遠說「可以原諒,不能遺忘」,因為原諒這兩個字是不能由強者口中說出的。

受難著呂國民的遺孀呂洪淑女,帶著先夫獄中書信專書《信守承諾》與照片親手送給部長,她表示許多受難者已是老弱殘兵了,身體與經濟都不好,建議政府可以有人道的補助。在綠島監禁長達十五年的陳孟和,特別把自己繪製的綠島園區鳥瞰寫實油畫送交龍應台手中,這幅畫復原了火燒島當年的歷史原貌,成為研究綠島園區的重要參考。

龍應台看著油畫裡綠洲山莊背後山頭的「忠孝仁愛禮義和平」八字島訓,她說內心感到非常慚愧,一方面,長輩們及其家屬在國家陰暗的角落裡受難的時候,她那時還是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生活在同一個環境卻對這段歷史一無所知,還以為自己活在幸福的人生,殊不知這種幸福是建築在一部份人的人生權利被剝奪上,「原來光明與陰暗是一直併行著!」她說自己是帶著慚愧的心情來到這裡。另一方面,她今天是代表政府前來,這些人青春的剝奪,以及親身遭遇的災難是和政府有關,那時的政府與公民之間存在著悖論。今天時過境遷的政府過來向受難者傾聽、請教建博物館、蒐集史料、記錄歷史,但這所有所謂的彌補,如果要跟受難者人生的被剝奪相較,是多麼的微不足道。龍應台表示,這一切都是無法彌補的,這使得她今天是帶著雙重的慚愧來到這裡,一重代表這片土地成長的個人,一重代表著政府。

龍應台接著說,過去在書本報章讀到波蘭、匈牙利、南非、德國、猶太人的轉型正義,但她讀了陳孟吉的《希望小提琴》,又看到陳新吉導覽時的那種開朗自信,看到受刑人曾經是被巨石輾過的小草,心裡卻仍然嚮往著陽光,讓她內心充滿著震動。她瞭解受刑者不希望這樣的苦痛再次發生,所以人權館的籌備工作就顯得更為重要。龍應台希望透過地方政府並且結合大專院校歷史系學生的投入,以加速受難者口述歷史記錄。至於如何讓歷史資料更為社會所用,將是文化部要努力的目標。至於有關受難者的遺書、文物的取得,龍應台已指示人權館籌備處積極協調檔案局與補償基金會,希望受難者的遺書可以盡快提供至家屬手上,資料則對學術界更開敞的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