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當今天的嬰兒十八歲 方糖入水 跨部會決策者與民眾一同前瞻文化未來

  • 日期:2012-08-16


文化部18日下午於清大月涵堂召開「2012文化國是論壇」第一階段壓軸場,以「當今天的嬰兒十八歲」為題,部長龍應台邀請三位行政院「同學」----政務官兼經建會主委尹啟銘、內政部長李鴻源、國科會主委朱敬一等人,共同前瞻2030年時的人口結構、國土資源、全球經濟、科技與文化環境,反思當前應有的文化政策布局。龍應台表示,文化部在打基礎時,不能不去想鐵軌要鋪往哪個方向,列車以後要停靠哪個站,前瞻未來就是激發大眾的意識(awareness),擴大政策思考的面向格局;而台灣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持續中的城鄉與數位落差,都關係著文化資源如何整合與分配。


論壇開場引言時,龍應台看見現場有一個可愛小嬰兒,將他抱進懷裡,點出這場「小而重要」的關鍵議題。首先,台灣的出生率與日本、德國並列全球最低,意味著每個嬰兒都是我們的國寶,一個都不能少;第二,新生兒中來自新移民的孩子越來越多,這些家庭往往又是經濟弱勢,往往遭到歧視,明明是國家的正面「資產」的新台灣人卻可能被視為負債;第三,台灣已是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的人口馬上就要突破300萬,這些最有經驗、最有智慧的退休人口,應該能成為社會的資源。而除了人口社會的劇變,龍應台引述日本的研究指出,中國大陸至2030年時將有六個地區平均薪資高於台灣,台灣如何將大陸視為機會而不是威脅?而面對的網際網絡趨勢,文化政策是否該積極投入雲端建設,讓高齡人口免於因為人際疏離而陷入更大的孤寂?


李鴻源以「為子祈禱」心情,表達對於2030年地球暖化與國土環境的隱憂,全球要增產40%糧食來養活60億人口,但是石油能源即將面臨枯竭,他以瑞典2020年起不再使用一滴石油為例,我們用甚麼價值觀來看待資源,這也是文化政策必須思索的問題。李鴻源指出,2030年台灣有二分之一的水庫嚴重淤積,國土資源還能否支撐2300萬人?他認為應該要智慧地分配並利用資源,但是台灣僵化的法令制度,很多有創意構想都無法反映到最後決策,因此如何建立台灣底層社會的溝通整合,並加強跨部會間的業務合作,都需要全民共同努力。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透過科技面向前瞻未來時指出,台灣應該改走品牌研發的產業結構型態,提高人力素質與創新研發能力,即使人口少子化,但仍能創造高產值養活高齡社會。他舉遠距照護體系為例,如果台灣能先期開發出符合華人社群的健康照護模式,整合科技、醫療與文化服務,既滿足本身高齡社會的發展需求,後續又可把整套系統拓展到稍晚而至的中國高齡化社會,就是一種結合科技與文化的新興模式,值得國人思考。


談到文化建設,經建會主委尹啟銘則認為,過去大家會抱怨城鄉落差或是藝文場館建設不足,他認為鄉村應該認真思考甚麼才是自己的文化特色,朝向「小而美」方向重新定位自己,讓國家資源可以整合性的給予重點協助。而台灣面對中國市場的崛起,仍具有特殊的經濟與文化優勢,以ECFA的早收清單為例,由於台灣電影輸入大陸沒有配額限制,開始有紐西蘭或外國影業公司來台灣洽談合作投資;至於新興文創產業的業態眾多,不可能有一套剛性法令或政策能滿足各個業別的需求,需要有經驗的扶植團隊提供周邊配套服務,他以過去扶植製造業、科技業的經驗為例,從產品開發到成為產品提供給消費者,是條漫漫長路,每個環節都要各方一起努力,但只要架構對了,後續就會有更多業者願意加入。
 

開放討論時,各界提出許多前瞻政策建言,台東縣副縣長張基義以花東發展的轉型為例,有越來越多民間公益力量推動東部原鄉文化的重生,他建議政府應該善用民間自發力量,並且適度鬆綁法令,使得地方政府整合資源時可以更有效率與彈性。中華電信基金會執行長林三元也建議,農村再生條例應該充分結合文化觀點,不能只有硬體而忽略文化內涵的重要性。
 

龍應台結語時表示,文化國是論壇連續召開一個月來,就是在多方蒐集各界意見,文化部進行政策規劃時,眼光一定要前瞻未來,因此全球發展趨勢與跨部會的溝通合作都非常需要,她很感謝三位首長在排山倒海的行程中願意以「方糖入水」的精神,貢獻時間共同參與文化政策的討論。她也感謝許多民間文化工作者的參與。龍應台說,民間監督的重要毋庸置疑,但民間與政府也不一定永遠都是對立的,她指出,前瞻未來,大家都在思考如何創造一個好的文化環境,讓今天的嬰兒在2030年十八歲時是充滿希望的,同樣的,公務員也需要適當的環境來推動公務,她呼籲社會給政府官員多些鼓舞,文化部會在第一階段論壇結束後,盡快提出回應以反映在文化預算與政策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