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第八屆公共藝術獎頒獎典禮 交通部鐵道局中部工程處臺中車站獲頒「卓越獎」

  • 日期:2022-10-06

文化部主辦第八屆公共藝術獎,今(6)日於臺北市中山堂光復廳舉行頒獎典禮,邀請入圍單位、藝術家及相關參與團隊、藝文圈、學術界出席與會,現場揭曉「教育推廣獎」、「民眾參與獎」、「環境融合獎」、「藝術創作獎」、「評審特別獎」、「民間自辦獎」及「卓越獎」等7大獎項的得獎計畫及作品。

 

文化部長李永得出席並頒發「卓越獎」及「民間自辦獎」;評審委員會召集人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以及評審委員藝術家尤瑪.達陸(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臺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林平、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郭瑞坤、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教授兼所長暨系主任郭瓊瑩等頒發各獎項。

 

李永得致詞時表示,本屆公共藝術獎參與踴躍,作品豐富多元,共有267件角逐,特別感謝評審委員不辭辛勞赴各地實地檢視,評審優異作品。

 

李永得指出,去年《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完成修訂,增訂重大公共工程亦須以工程造價1%計算編列公共藝術經費,大幅增加辦理經費。接續亦配合修訂「公共藝術設置辦法」,增加因特殊事由經審議免辦理公共藝術,或辦理經費未達工程造價1%者,應將全部或剩餘經費繳納至基金或專戶的相關規定。期待藉由經費增加及基金設立,使公共藝術樣貌更為多元,並且更有效率的支持視覺藝術產業發展,同時,亦能提供後續維護之用,促使公共藝術永續。

 

此外,針對各界對公共藝術代辦機制提出不同意見,李永得也表示,文化部已持續與各部會、地方政府討論,並強調公共藝術興辦以自辦為原則,如經評估有代辦行政事務需求,應由審議機關及審議會共同把關代辦必要性與品質。

 

七大獎項獲獎作品 多元串連地方記憶與民眾認同

文化部表示,本屆報名計畫形式多元,充分展現公共藝術政策推行邁入第30個年頭的璀璨成果,總計本屆參賽件數共267案,歷經5個月、3階段評選機制,最終有16案脫穎而出。交通部鐵道局中部工程處以「臺中都會區鐵路高架捷運化計畫臺中車站公共藝術設置案」獲得「卓越獎」;「評審特別獎」則由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台電新北金瓜石公共藝術設置計畫第一期子計畫A暨第二期民眾參與計畫II」獲獎。

 

獲得「卓越獎」的「臺中都會區鐵路高架捷運化計畫臺中車站公共藝術設置案」透過國際及國內公共藝術作品交融於車站前場域,讓行經的旅客能感受到交通節點藝術化,並成為臺中舊城新生的重要象徵,具有城市轉型的意義與代表性;此外,計畫內還包含多元的民眾參與活動,進行歷史深化、新舊共融、美學教育及經驗傳承,實踐生活即藝術、藝術即生活的理念。鐵道局中部工程處團隊受獎時表示,公共藝術30年走來,臺灣變得更漂亮,未來在各個車站興建時仍會更加努力導入公共藝術,讓車站除了旅運需求,更能成為鐵道藝術館。

 

榮獲「評審特別獎」的「台電新北金瓜石公共藝術設置計畫第一期子計畫A暨第二期民眾參與計畫II」則以「光」為主體,透過燈光創作、燈光藝術裝置,以及大型戶外展演計畫推動歷史建物的活化,以新型態公共藝術連結在地生活記憶及文史場域,讓民眾一窺記憶中風華、踏尋時間淬鍊與藝術交融的風貌,透過公共藝術重新詮釋,見證金瓜石的人文與歷史,並與自然和諧共存。藝術家朱文英受獎時說,「此計畫以非典型創作方式,打開公共藝術思維」。

 

本屆「藝術創作獎」競爭相當激烈,高達102件作品參賽,創歷年紀錄。得獎作品《羽光之翼-永恆之翼》設置在新北市土城醫院,藝術家姜憲明與陳麗杏透過振翅翱翔的鳥群造型,象徵希望、光明與突破困境;英國藝術家Chris Wood為南港國家會展中心創作的《光牆》,是以紅燈籠為發想,運用2,505片分色玻璃,融合光線變化、色彩與週遭環境,隨時間更迭展現不同風貌;新北市樹林藝文綜合行政大樓前的《樹林樹影》連結廣場上的百年榕樹,由藝術家林岱璇、戴翰泓將老榕樹的樹影過渡至實體的浮雕步道,並置入在地居民的手印,使人文印記與自然紋路一同轉化為作品肌理,成為社區內獨特的時光印記,看得出其充分思考在地人文與自然景緻,令人驚艷。

 

「環境融合獎」有2案獲獎,「富岡鐵道藝術園區公共藝術設置案『藝術之丘計畫』」作品仿效與設置基地共生的白鷺鷥,以優雅漫步、低頭覓食的造型,利用富岡地區獨特的埤塘環境以水借景,更成為居民樂於駐足分享的景點,帶動當地觀光記憶;「109年花蓮縣公共藝術補助計畫」作品設置於秀姑巒溪出海口處,運用漂流木、竹子及海岸拾檢的廢棄物形塑作品,除傳遞環境保護意念,更與所在環境特色相互輝映,與大地景緻共生。

 

本屆「民眾參與獎」得獎計畫中,「臺北市立動物園熱帶雨林室內館新建工程及河馬展示場等更新工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針對園區導覽志工規劃戲劇課程,深化公共藝術計畫與動物園的關係,使志工們以作品為舞台,將肢體語言、故事性內容融入導覽中,無形中也拉近民眾與動物園的距離;「城南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案」邀集百位學員創作城南故事,經藝術家的創作轉譯收藏進作品中,實踐與民眾共同參與藝術創作的理念;「臺北市文山區永建國民小學遷校校舍新建工程暨附建地下停車場工程公共藝術計畫」善用周遭自然資源結合課程,帶領教職員及學生藉由採集植物及創作親近自然,也藉以貫徹美學教育。

 

「教育推廣獎」的獲獎計畫則包含「臺北市內湖區潭美國民小學遷校工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以生態教育結合藝術課程,運用兼具童趣與遊樂性質的公共藝術作品激發學童豐富想像,並將成果融入校園空間;「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高雄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案」與「臺中市議會公共藝術設置案乙案-公共創意行動計畫」以臨時性策展計畫及藝術行動,讓藝術推廣活動更具主動性和機動性,強化公共藝術與民眾的互動與教育性質,跳脫場域和創作形式的界線。

 

此外,自第四屆起增加民間自辦獎項,已連續三屆報名案件達10件以上,顯示出民間單位自發性投入公共藝術的風氣穩定成長。文化部指出,從本屆獲頒「民間自辦獎」的團隊可以看出公共藝術政策推行30年以來,大眾參與程度及面向都越來越廣,並且成功融入民眾的日常生活。「雲林斗南教會-十字架彩繪玻璃」即是由教會集結在地社會力量,共同完成教堂主樓八角塔彩繪玻璃設計,讓公共藝術成為地方聚集的重心,也成了信仰中心;「馬太林部落馬賽克拼貼藝術牆」結合阿美族神話傳說及捕魚文化,由藝術家攜手全體族人協力完成設置,達到活化地方藝術、經濟及觀光產業的目標,更連結起在地生活記憶;「日常微觀-2019夏至大稻埕公共藝術節」則透過多重藝術家作品呈現大稻埕的新舊交融,藉由公共藝術尋訪、藝術創作、深度體驗及鄰里合作等過程,串連大稻埕的獨有文化風景。

 

公共藝術修法後再生 管理維護更成顯學

公共藝術相關法規近一年內有大幅度修正,因此本屆委員在評審過程中,也十分關切入圍作品的後續維護管理,如何透過興辦機關、管理單位、藝術家三方溝通、重視及積極作為,有更完整的呈現,文化部也期望透過公共藝術獎的辦理,讓公共藝術作品的存續更受重視,也鼓勵藝術家、興辦機關、策劃單位及相關人員的投入與各方經驗交流,持續發展國內公共藝術,使文化藝術永續發展,邁向下一個30年。

 

「文化部公共藝術獎」網站:https://publicartawards.moc.gov.tw/index/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