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邊境穿越 龍應台紐約發表首場演說 文化揚聲 展現台灣軟實力

  • 日期:2012-08-23

 

文化部長龍應台展開任內首度出訪,21日深夜抵達紐約,緊接著22日即展開全天各項活動,上午考察大都會博物館,並於下榻旅館召開華文媒體記者會,下午接受溫哥華Georgia Strait報紙專訪,晚間則應亞洲協會之邀,以「邊境穿越─寫作、政治、台灣海峽」為題,發表此行第一場英文公開演講,透過文化揚聲,使世人更加了解台灣在國際社會扮演的積極角色。

龍應台22日首站考察紐約文化地標大都會博物館,會晤亞洲藝術主任何慕文(Maxwell Hearn)博士、展覽部副主任Jennifer Russell女士,雙方就博物館國際交流、策展人與館長互訪、館際文物借展、營運募款等實質議題廣泛交換意見。何慕文表示,大都會博物館1995年間曾安排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前來紐約展覽,轟動一時,成為當年度全世界最成功的展覽,這些年來持續擴展與亞洲的博物館界交流。龍應台部長表示,此行重點之一,即在傳達台灣積極推動國際藝術文化交流的訊息,會加強與大都會博物館專業互動,龍部長當場提出可以先期促成博物館經營專業人員的互訪交流,並讓台灣年輕策展人透過交流計畫,進一步拓展國際視野。

此行來訪的重點之一,係應素有亞洲研究智庫之稱的亞洲協會(Asia Society)之邀,22日晚間在該協會演講廳舉辦公開英文演講,吸引爆滿觀眾聽講,許多索票向隅者依然到場,透過場外的大電視螢幕一睹龍應台風采。亞洲協會總裁丁文嘉(Vishakha Desai)女士表示,這場演講開放網路索票,結果不到48小時就全部索取一空,令她頗感吃驚,意識到邀請來的這位部長一定是個巨星級人物。

此次演講計有主流社會媒體、智庫、學界及文化界人士等250多人參加,全場爆滿,現場除有Huffington PostChris Anderson、中國日報、聯合報、中國時報、世界日報、星島日報及多家電子媒體記者出席採訪報導外,重要貴賓如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會長George Schwab、中研院院士夏志清教授、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高振群大使、亞洲藝術文獻庫主席Jane Debevoise、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長程健、羅格斯大學校長室主任Linda Schulze、國際攝影中心策展人Christophe PhillipNew York Live Art藝術總監Carla Peterson及名作家施叔青等中外重要人士,均親自出席聆聽,氣氛相當熱絡。

龍應台的演說由她在台灣海峽兩岸的冷戰環境中成長經驗開始,再談及柏林圍牆與台灣海峽隔絕兩岸相似的氛圍;龍應台提到,兩岸早已直航、交流頻繁,但很多問題依然棘手,譬如:台灣文化部所屬文化機構名稱一般都有「國立」名稱,大陸無法接受,使得單單名稱就變成兩岸文化交流的大障礙。數月前,文化部所屬國立工藝中心人員前往大陸參展,文宣手冊卻全被海關扣留,因文宣品上地址處印有「中華民國」字樣。龍應台因此於結語時,語重心長的呼籲能夠「邊境穿越」,她說:「文化也不是武器,放行吧!」,頓時獲得全場熱烈的掌聲。

演說後開放觀眾詢答,現場發言踴躍,即使到了原訂結束時間都還欲罷不能。有美國觀眾提問,台灣經驗對於中國大陸究竟有何意義?龍應台回答時說,中國目前努力在與現代化接軌,努力成為國際社區的一員,而促進大陸努力開放的過程裡,不同於美國、歐洲,台灣與大陸同語言、同文化、同歷史脈絡,所以台灣做為一個「民主實驗室」,對於中國大陸的參考座標價值,是超越任何其他西方民主社會的。台灣在1945年戰後,在戰爭與經濟匱乏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來一個開放社會,雖然民主還有許多讓人不太滿意的地方,譬如說它的司法獨立性還常受懷疑,有一個民選的總統還在監獄裡,而現任總統也常常受到媒體嚴厲批評,台灣現狀雖讓人不甚滿意,可是對中國大陸在爭取建立開放社會的過程裡,台灣超過美國、德國,是最值得參考的開放社會,

還有一位觀眾起身問道,龍部長雖然說文化不是武器,但是要能邊境穿越,文化它終究還是武器,因此希望龍應台給予答案。龍表示,這猶如北風與太陽競賽的寓言,「北風雖然嚴峻,但是真正達到目的的,讓人脫下戒備的,其實還是的溫暖!」龍笑說:「你如果認為太陽是武器,那就把它當武器吧!」兩岸的持久和平,是兩岸人民都要付出最大心力、努力去完成的最崇高目標,而文化藝術的交流、音樂的感動、文字的感染力,就是邁往和平的最重要基礎。

演講後,與會者於亞洲協會大廳互動交流,演講成效相當突出。龍應台認為紐約是對外文化交流很重要的窗口,會持續加強與相關機構的合作,加深國際社會對台灣文化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