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難局中的軟實力 龍應台華府演講凸顯臺灣公民文化 同理心看待彼此 呼籲重視臺灣的國際參與權

  • 日期:2012-08-29

 

龍應台華府時間28日中午應喬治華盛頓大學之邀,於該校傑克摩頓(Jack Morton)講堂發表公開英語演說,以「難局中的軟實力-文化觀點看兩岸關係」為題,闡述台灣傳統溫柔敦厚結合西方民主開放的公民文化特色,如何在面對中國崛起、全球動盪的艱困難局中,發揮關鍵而深遠的影響力。講堂爆滿,大學當局特別開放旁廳,裝置直播電視螢幕,讓無法進場的群眾在場外參與收看。

演講中,龍應台以全球「孔子熱」做為開場,當世界各國面對中國「孔子學院」強勢的文化輸出感到不安時,台灣的發展經驗卻提供了另一個參考座標。龍應台以臺灣的教育為例,指出儒家的「溫良恭儉讓」一直是臺灣社會待人接物的核心價值標準。同樣的五個字,在毛澤東1927年的著作中,宣揚革命和暴力之必要,卻被當做負面價值來呈現。海峽兩岸的兩個社會過去六十年就在兩套截然不同的價值座標中各自發展。

儒家中溫柔敦厚的特質為臺灣文化鋪底,受西方影響,包括日本帶進來的現代化,開展出公民社會的格局,造就了臺灣今天的文化風貌--既有儒家傳統又含公民社會,是一個很難得的結合。高行健的作品無法在自己的祖國發表,卻全數在臺灣出版;誠品書店成為文化品味的符號外銷到香港和大陸;臺灣的導演、作家、流行歌手等等在華人世界舉足輕重,都並非偶然。

龍應台說,中國大陸在全球設置孔子學院,一方面固然是中國的宣傳佈局,一方面卻也反應了中國國內對於重新擁抱傳統的一種渴望。政治運動的暴烈,造成與文化傳統的斷裂,如今透過孔子這個符號在尋找新價值系統的建立。她說,當年美國在全球設置美國新聞處,同樣是文化宣傳。

當外界以為「台灣書院」是與有意孔子學院分庭抗禮時,龍應台說,「不必。」中國就是中國,中國幅員廣闊而歷史久遠,台灣書院根本無意也不可能與之競爭甚麼是「中國」。然而臺灣雖小,卻有獨特地位可以對全球社區有所貢獻。臺灣民主可以健康運轉,代表同屬中華文化的中國大陸也有可能轉型為公民社會,從而贏得國際的尊敬。臺灣給了國際社區一個多元的、另類的選擇。

如果說中國是艘巨艦,台灣就是小舟,兩者差別甚大,要避免碰撞,海峽兩岸間必須訴諸同理心,真誠交流。臺灣也許應更深切地理解激進主義曾給中國帶來災難和內傷,而處理這些災難和內傷對任何國家都是一分萬分艱巨的事業。龍應台同時呼籲中國大陸要誠懇的了解甚麼是台灣真正在乎的。思想、言論可以自由發表、對反對者予以容忍、異議者給予尊重、對不理想的領袖加以撻伐、保護另類的和弱小的等等,都已是臺灣人的基本共識,撼動不得。

演講結語,龍應台認為所謂文化軟實力,並非把權力包裝軟化,而是「以最柔軟的心,去傾聽弱者的呻吟,去看見受難者的眼淚,去聽見被壓迫的人的抗議和呼叫。」龍應台說,「軟實力的真正測試在於你是否有能力柔軟--不只對境外的人,還包含對境內的同胞,你是否真誠的柔軟。」

演說結束後,由布魯金斯研究院東亞政策中心主任卜睿哲主持聽眾發問,來自大陸、香港、台灣的留學生,以及美方學者紛紛提出問題,包括台灣文化的具體內涵、如何看待香港可能的再殖民化、以及兩岸文化交流的具體作為等,有人認為這場演講也是一種文化議題的穿越,甚至有的大陸留學生急於要龍應台談如何促成大陸的進步轉型,龍應台笑說,應該請主辦單位下次邀請大陸領導人來此演講。演講最後,龍應台語重心長地說,在經濟發展、民主實踐和文化多元的原則上臺灣一直是全球的「模範生」,但是臺灣人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國際文化參與空間。她呼籲國際社區給予臺灣的處境更多的理解和重視。

這場演講獲得極大的迴響,原本容納250人的講堂,擠入超過300名的聽眾,喬治華盛頓大學現場發放的彩色摺頁,與舞台上的背板,都公開標示主講者龍應台部長來自中華民國(R.O.C.),是國際場合很難得的高規格接待。龍應台表示,此行的目的是希望國際友人更加了解台灣文化可扮演的積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