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亞太.國際.新視野文化論壇」連結亞太參與國際

  • 日期:2012-09-15

 

文化部所屬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今(15)日上午,於臺北國際藝術村幽竹廳舉辦「亞太.國際.新視野文化論壇」。亞太傳統藝術節已辦理10屆,今年邁向第11屆,面對下一個10年,邀請專家吳靜吉教授、黃碧端總監、柯基良前主任、吳榮順教授、王振臺司長,再次探討辦理定位與價值,並針對現有外交處境與交流經費有限情況下,如何透過全球佈局、區域策略聯盟等新思維,與國際相關機構建立深度合作網絡,提出不同面向的觀察與建言,作為國內各大藝術節未來發展之參考。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前主任柯基良表示,為協助臺灣積極融入亞太區域體系,透過觀摩與對話機制,發掘亞太地區的文化價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自2000年起舉辦「亞太傳統藝術節」,提供亞太各國彼此接觸的機會,交流型式涵蓋音樂、舞蹈、美術、戲劇、工藝、裝置藝術與學術研討等展演活動。十屆累計下來,總共邀請鄰近25個國家、65個外國團隊、近千名藝術工作者來台展現各地藝術風貌。吳榮順教授肯定藝術節設立價值,放眼亞洲,極少藝術節專心關注「傳統藝術」領域。歷年前來臺灣演出內容許多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節目挑選上摒棄過度觀光化、綜藝化之類型,受邀團隊皆兼顧高度藝術性、教育性、原生性,是亞洲地區耕耘持久的文化資產展示平台與最豐富的資料庫。

    吳榮順老師指出,為建立活動品牌,藝術節名稱、策辦內容不宜變動頻繁,以亞太傳統藝術節為例,十多年來已經累積相當的品牌口碑,但要吸納多數觀眾口味的演出內容策畫並不易,以過去觀察傳藝園區觀眾多喜愛雜耍式傳統音樂或歌舞型式,但都會區觀眾則偏愛古典藝術類型,未來需在節目內容上,如何推陳出新和分配得宜,是項考驗。

  黃碧端總監表示,藉由藝術節的舉辦,讓藝術家、團隊、地區間相互串連,是一個很好的方式,綜觀亞太傳統藝術節歷年發展,發現多單向邀請外國團隊來台演出,尚無建立促進臺灣表演團隊相對出訪的互惠機制,建議應逐年加入各國際組織,例如: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AAPPAC)透過長期性互動,並邀請重要藝術節策展人蒞臨挑選臺灣節目,達成更實質且多元的國際交流模式。

  吳靜吉教授認為,高舉文化資產價值之餘,亦應以「傳統積極再生」為核心精神,力求傳統藝術的當代視野。而在國際上也不需侷限參加傳統藝術型態的藝術節,要真正達到交流目的,參加一般型態藝術節效果會更好,從傳統出發,再和當代結合,會激發不同火花。尤其,讓國外友人看到即使是現代化,都能感受到傳統元素,這才是台灣能立足國際的根本。臺灣是亞太藝術文化的縮影,囊括東亞、南島、南亞與伊斯蘭文化圈,未來策辦議題應扣連臺灣漢族、原住民、新住民與穆斯林等族群,重新以臺灣相關族群傳統生活美學為核心,對應呈現亞太地區豐富多樣的文化面貌

  王振臺司長表示,以往藝術節強調邀請外國團隊數量多寡的陳舊思維,應轉變為悉心建構精緻與深度兼備的交流平台,確實落實邀訪機制,並結合公廣制度做好國際文宣,同時整合各國駐華機構資源,建立演出團隊雙向互訪交流的信任與機制,結合文化部台灣書院的相關政策,逐步建構與連結各式交流平台,達成文化全球佈局的目標。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方芷絮主任期望藉由亞太傳統藝術節的舉辦,增進國人對亞太地區文化藝術的了解,更期以文化外交的知性力量,與國際團隊及各國駐華代表機構建立深厚的情誼。展望下一個十年,期待傳藝中心能夠立基亞太、放眼世界,透過藝術節交流業務,拓展與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及專業藝文機構的合作網絡,以文化參與國際社會,促進臺灣價值的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