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文化部博物館創齡行動聯盟 9.11齊步走 迎接高齡社會 推動「創齡工程」 博物館面向社會發揮多元功能

  • 日期:2016-09-11

人口老化浪潮席捲全球,如何成功老化、活躍老化、甚至創意老化(creative
aging),一直是眾所關注的熱門議題。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社會參與」是活躍老化的基礎;而博物館正是高齡者社會參與的重要場域之一。為喚起社會正視此一問題與契機、善用博物館特長、推動跨領域溝通平臺,文化部特別支持「博物館創齡行動深根計畫」,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與國立臺灣博物館主辦,於9月11日(星期日)上午在臺博館小南門園區舉辦「博物館創齡行動全國論壇」,邀集博物館界、醫界、公衛界與學界人士,共同推動臺灣「創齡工程」,正式啟動「博物館創齡行動聯盟」。


 


國際博物館協會所揭示的博物館定義為「以服務社會及社會發展為宗旨的非營利機構」,博物館要在高齡社會實踐其服務社會的功能與角色,透過專業規劃活動,促進創意老化、預防失智、減緩失智,積極正向的和各界一起面對此重要課題。文化部繼2015年支持「博物館與高齡者共舞」專業研習,今年補助「博物館創齡行動深耕計畫」,期望透過建立共識、專業培訓、國際交流合作、研發及行動聯盟等工作的推動,逐步強化博物館對於年長觀眾的服務,提高黃金人口參與文化活動的意願,落實總統對於文化平權、縮減近用差異的政策;因此,2016年可說是臺灣的博物館創齡行動元年。


 


「博物館創齡行動,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主辦單位之一臺南藝術大學文博學院院長劉婉珍指出,創齡即是創意老化的簡稱,由美國知名精神科醫師暨老人學專家Gene D. Cohen 博士率先提出;研究證明高齡者透過動靜平衡的社交活動、社會參與以及藝術活動,仍舊能夠全腦開發,「誰說老化一定等同於退化?」


 


劉婉珍以紐約現代美術館(Museum of Modern Art,MoMA)為例指出,該館的友善平權活動 (Access Program) 每年服務逾八千人,目的在於「透過藝術與社會連結的力量減少社會孤立」。2007年至2014年,MoMA接受大都會人壽基金會(MetLife Foundation) 長期贊助,進行「阿茲海默症專案」,除由專職或約僱教育人員帶領活動,更積極在美國境內以及國外各地傳播阿茲海默症專案經驗與方法策略。


 


出席「博物館創齡行動全國論壇」的神經學教授洪蘭曾撰文指出,憂鬱症、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和老人失智症是現在耗費最多社會成本的慢性疾病。研究已發現防止大腦老化最好的兩個方式是閱讀和運動,它們都能使腦細胞活化,增進大腦神經連接的密度。美國甚至由政府部門出錢請計程車把高齡者送到社區的活動中心去跳舞、游泳和健身。看起來好像是浪費納稅人的錢,其實老年人若身體健康,節省下來的醫療費用更可觀。


 


「將來要用能力、意願來界定退休,而不是用年齡」,另一位出席論壇活動的老年學專家邱天助主張,未來我們將可發現老人的生活世界愈來愈豐富、歧異和複雜。根據推估,2050年全球65至84歲人口將由現在的4億增加到13億,85歲以上人口從2,600增至1億7,500萬,100歲以上人口從13萬5,000增至220萬人。可見老人並非「殘餘類屬」,從前以疾病、失能、照顧、死亡為參照點所建構的老人世界,將被「老年文化」或「生活風格」所取代。換言之,除了「第四年齡」(85 歲以上)外,生命的延長帶來的是另一種可能性,而非社會問題。


 


劉婉珍強調,有一天,你我都會老,如何看待身邊的老人?如何面對未來七十古稀、耄耋之年的自己?博物館是以問題與退化的「老年歧視」觀點,或是活躍老化、創意老化和生產老化的視角思考年長者?博物館不是應該,而是必須認真看待自身對於人們老年意識的影響力,每一位與博物館接觸的人,不論任何年齡,
都可以透過博物館環境、展覽、活動中的人事物相遇經驗,同化或調適自己對年老的印象與態度。


 


劉婉珍表示,創齡行動的深根效能需要經過四年、六年,甚至十年的耕耘與累積。「博物館創齡行動全國論壇」是「博物館創齡行動深根計畫」中的一環,舉辦這個全國性活動,主要目的在建立共識;後續仍有一連串專業培訓、國際交流、研發與行動聯盟等工作亟待進行,需要所有關心臺灣社會健康以及博物館能量發揮的夥伴共同努力。


 


911「博物館創齡行動全國論壇」在文化部指導下,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國立臺灣博物館主辦,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美術館、十三行博物館合辦,由洪蘭教授、邱天助教授、劉建良醫師以及多位博物館資深專業人員,和近百位與會者共聚一堂,探討博物館服務高齡社會的責任與角色,更多資訊詳見官網http://tnnuagiccrm.wixsite.com/creatingageing/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