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我們為什麼不歌唱 人權館第七屆青年人權體驗營

  • 日期:2018-05-28

國家人權博物館揭牌之後,轉型正義之路繼續前進。第七屆青年人權體驗營接續著這股改變的勇氣,在三天二夜的艷陽與星空下,感動落幕。學員們不捨的佇足回程甲板,眺望火燒島,被沉重的歷史送行。以下,待我們再次回味近日記憶。


首日,三十位來自各地的學員羞怯互視,在熱情的隊輔牽引之下,漸漸了解彼此,為何而來?想帶什麼離開?在這半生不熟的奇妙氛圍下,大夥兒頂著豔陽,踏上牛頭山,聽臺東知名生態工作者山豬老師介紹綠島的人文與自然,沿途經過的一草一木,都生動了起來,火燒島獨立於臺灣本島,在時間與空間的作用下,演變成抵抗強勁海風、烈陽的獨有生存模式。爬上牛頭山的置高點,俯瞰著蔚藍的太平洋,腳下是翠綠無邊的草原,學員將美麗夕陽收進口袋。



                     

晚餐在公館傳統小屋品嚐當地食材烹調的風味餐,在星空下,學員前往刻滿政治受難者名單的人權紀念碑前,聆聽蔡焜霖前輩以歌唱和的生命故事,以及白色恐怖的真實歷史。



 

首夜,上溫柔的勇氣(一):《蔡焜霖牢獄與思念之歌》專輯製作分享



 

本次營隊主題「我們為什麼不歌唱」,除了透過世代間音樂交流,分享不同世代的音樂,如何伴人哼唱歲月,更有一項重要任務:由青年世代為蔡焜霖、洪武雄、陳欽生三位政治受難者打造個人專輯。



 



在第一場「上溫柔的勇氣」課程裡,主角是蔡焜霖前輩與音樂工作者艾文老師。艾文老師呼應蔡爺爺的故事,唱出動人自創曲,接著,爺爺從日本童謠《鞋子碰碰響》唱出初幼暗戀的青澀,《歸來吧!蘇連多》寄托家人、情人、朋友對生死未卜的政治受難者遙寄歸來的心切。每首歌裡都有故事,爺爺宏亮的嗓音裡,唱出純潔青春被國家暴力扼殺的沉痛。


第二日一開始,蔡焜霖前輩教唱新生訓導處時期的政治受難者,每日晨起必唱的《新生之歌》,時間彷彿回到1950年代某個不知時日的早晨,有別的是,我們幸運地跳脫無望的洪流,如今能在歌詞裡開著小玩笑,殊不知那是當時極度苦悶的微小出口。走過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模型展示館、克難房、第三大隊聽著故事、看著歷史,憤慨之餘,更為受難者耗費的人生歲月感到惋惜。


上溫柔的勇氣(二):爺爺,我想知道你的故事、你唱的歌!


在與蔡焜霖前輩的唱談會上,學員圍著前輩而坐,近距離地看到前輩臉上的皺紋,歲月的差距,卻間隔不了人心之間最真摯的互動。有學員說,「我的爺爺也是1950年代第一批政治受難者,但他今年初過世了。」爺爺低著頭回答:「真的好可惜,沒能再見到他。」這輕柔的一句話,需要多少的沉澱與轉化。回溯過往歲月,直到今日仍帶著疼痛,但蔡焜霖前輩帶著上溫柔的勇氣,用故事鼓勵無數年輕的心靈。「沒有歷史就沒有未來!」爺爺述說他還未完成的夢想,是轉型正義真正被落實,為那些死去的難友爭取清白。


下午,來到1970年代興建的綠洲山莊,洪武雄與陳欽生兩位前輩,帶領學員進入他們當年被監禁的八卦樓,最後在面會室,陳欽生前輩拿出口琴吹奏《母親你在何方》,思念的歌聲殷切,現場顫抖、淚下。接著,三個小隊分別進入押房,進行本屆營隊首度規畫的「劇場體驗」活動,透過引導,學員想像自己是當年的政治受難者,在狹小的房間裡,感受空間,凝視身旁難友,並透過角色扮演揣摩政治受難者與獄卒之間的複雜心境。同時,洪武雄、陳欽生兩位前輩及艾文老師,在押房外的走廊上演奏,樂聲傳入押房內的學員耳中,時光瞬間穿越。人事已非,故事猶在,以一種由今視昔的姿態,溫習。



 



上溫柔的勇氣(三):1970年代政治受難者唱談會


押房劇場體驗的餘韻猶在,接下來即是與洪武雄、陳欽生前輩的唱談時間。這次的唱談方式特別設計,將政治受難者的生命故事分成「逮捕到審判」、「審判到執行」以及「出獄之後的人生」三個階段,讓學員在押房體驗時寫下問題,由隊輔彙整後於唱談時間提問。課程尾聲,則由兩位前輩演唱生命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歌曲。前輩與學員兩個世代之間,以文字和音樂夾敘夾唱,讓故事更生動、溫暖。


唱自己的歌,跨世代音樂交流



 



在三位前輩都唱完自己的歌之後,學員也準備了自己的歌和前輩分享。為了在第三天的成果發表替前輩打造一張個人專輯,呈現出最感動的作品,第二天的最後一堂課採用「世界咖啡館」的討論方式,讓不同小隊依照三位前輩的主題腦力激盪,貢獻每個人口袋裡的珍藏歌單,討論可以搭配前輩生命經驗的歌曲,收錄於專輯之中。



 



此外,學員也教前輩唱屬於年輕世代的歌曲,本次選出滅火器樂團的《島嶼天光》,於第三天在十三中隊獻唱。《島嶼天光》代表這個世代的年輕人願意為更美好的臺灣努力,不讓前輩的努力白費的傳承精神。學習年輕世代的歌曲也是前輩的心願,前輩開心且專注地聽學員唱歌,在跨世代的音樂交流現場,音符不分年紀進入了耳朵,在腦海裡千迴百轉,每個人的品嘗方式不同,得到的,卻是滿滿感動!



 



送給你的歌:爺爺,我想唱給你聽



 



第三天起了大早,晴空萬里。前輩和學員手拿百合花,在十三中隊前獻唱《千風之歌》與《島嶼天光》,並一一將花朵獻給素未謀面、在綠島失去生命的先人,這兩首具有代表性的歌曲,確實傳達了所有關心歷史、關注人權的年輕人心聲。



 



沉重的心情,需要更多歌曲來排遣。三個小隊已經準備好送給三位前輩的成果發表,開始歌唱!學員選了超過三十首的歌曲傳達前輩人生不同的階段,包括周華健《朋友》、江蕙《家後》、逃跑計畫《夜空中最亮的星》、蔡依林《臺灣的心跳聲》、滅火器《晚安臺灣》、魏如萱《買你》等等,各種語言、主流與非主流音樂交錯,真切觸動前輩的心。陳欽生前輩聽到學員發表他的專輯時,即在座位上激動落淚,心情久久無法平復,表示「我從來沒有這麼激動過,這是我哭得最厲害的一次。」



 



學員齊聲合唱,前輩聽得感動,在旋律的飄揚下,每個咬字都是力量。學員選唱的蘇打綠的《當我們一起走過》,「當我們一起走過,這些傷痛的時候包著碎裂的心,繼續下一個夢。」就像是在敘述著營隊最初的目的:受過傷的政治受難者前輩,用自己的溫柔包覆著後輩,一起攜手為轉型正義努力!



 



時間總是快速,成果發表之後,學員在結業式上分享參與這次營隊的心得,有人找到了自身與人權議題的連結,有人因為更能同感前輩經歷的苦痛,掉下眼淚。在踏上綠島之前,學員都只是在教科書上讀到白色恐怖的歷史,親身走訪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文字化為具體真實的感受,學員透過政治受難者的分享、參觀展示、押房體驗等課程,接觸到活生生的歷史及前輩真實的傷痛,三天兩夜的時間雖短暫,但卻收穫豐碩。



 



百感交集的時刻,一時間也無法清楚說明,離開綠島之後,所有的參與者都將會是一輩子的夥伴,攜手為人權努力,然後將白色恐怖的歷史及被剝奪的人生,傳遞給更多人知道!政治受難者陳欽生前輩改編《送別》這首歌曲,送給學員:「高牆內,姑島上,那有一群人,早又想,晚又想,懷念著親人。是何年,是何時,才能再相會,滿懷悲痛難入眠,期待夢裡見。」



 



天色漸漸光,這裡有一群打拼的人們,故事還沒結束,我們為什麼不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