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7月13日史前館『流浪的種子:移動與遷徙-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特展 跨域促成多元對話 創造豐富感官饗宴

  • 日期:2018-07-13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與阿斯匹靈計畫工作室合作辦理『流浪的種子:移動與遷徙-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國際當代藝術交流計畫特展,713日起在史前館開展,邀請到AMIS旮亙樂團以大自然素材樂器現場演出,讓來訪民眾為之讚嘆。更在貴賓以木槌敲打樹皮布的儀式中,為特展揭開序幕。本展覽不同往史前館的展示,在博物館與當代藝術兩種視角下以雙策展形式策劃,探討區域間移動與遷徙的過程及其相互影響。內容由人類學、自然史面向連結當代藝術,透過國內外藝術家進駐創作、國際交流展覽、講座及工作坊,引領民眾從新的角度發現並反思人類遷徙的歷程與文化軌跡,並創造多元的對話,展期自713日起至1014日止,歡迎民眾參觀。

史前館李玉芬館長表示:臺灣是全世界南島語族成員最密集的地方,自1970年代以來,已經有許多學者從語言的分歧程度、種類多元的現象,認為臺灣極可能就是南島語族的發源地。這是語言學對南島語族遷徙的推論之一。史前館從作為一個以史前文化、人類學研究為主的博物館,我們廣泛的研究歷史、地理、考古、語言、人類學、植物學、文化藝術等等領域,以兼容並蓄的態度進行科學研究,完整觀看人類物種演化與世界遷徙脈絡的軌跡。本次『流浪的種子』特展,史前館以跟南島語族起源極為相關的太陽夠親緣地理研究、岩佐嘉親捐贈的太平洋郵票收藏、以及臺灣原住民族背兒代為媒介,視同呈獻歷經前年遷徙移動的『種子』所發現的研究學說與其珍貴意義。我們希望透過這個特展,結合當代藝術的視角來觀看人類學,期望能開啟更多的想像與理解。

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特別參與開幕記者會,她表示:『流浪的種子』特展是國藝會「視覺藝術策展專案」贊助的展覽。很開心這次補助計畫14年到第一次到台東辦理,也是第一次在人類學與自然史為主的博物館裡展出,同時也是一個將會延伸到高美館與韓國京畿道美術館的跨館與跨國的計畫。《流浪的種子:移動與遷徙─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從種子、植物為核心來發展,讓我們感受到當代藝術所關照的對象,已經十分多元且深入到我們的生活環境、土地,還有這塊土地上的歷史與文化,並且關注到如何與我們鄰近的國家在這方面進行對話,謝謝史前館能夠一起促成、共同讓展覽呈現在大家眼前,希望透過這個特別的經驗,能夠讓當代藝術的各種實踐,有更多機會可以在這裡持續擴散。

策展人阿斯匹靈計畫工作室吳尚霖:人的遷徙如植物的種子一般隨著風、順著海洋在世界各地飄移,最終得到一個可以落地生根的土地。《移動與遷徙–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在2018-2019年間,計畫透過一系列的展演活動從臺灣出發,邀請了國內外藝術家林舜龍(臺灣)、安聖惠(臺灣)、林介文(臺灣)、陳科廷(臺灣)、阿林西亞・卡尼亞/Aliansyah Cania(印尼)、關諾拉瓦更/Gwenola Wagon(法國)、Na Hyun(韓國) 、增山士郎/Shiro Masuyama(日本)、Tommaso Muzzi(義大利)Yoon Soojung (韓國)等人,以《流浪的種子檔案室》、《移動與遷徙-國際當代藝術交流展》兩個不同的行動及展覽策略,與相鄰的國家討論區域間移動與遷徙的過程及相互的影響。

史前館策展人張至善表示:本次透過「當代藝術」與「人類學博物館」的跨域合作,希望增加史前館不同的受眾。這次展覽所探討的移動/遷徙概念,同時也是人類學家喜好探討的主題,臺東場以《流浪的種子》為題,以多義性的種子發想,除了具體的植物種子以外,也具有開啟未來,期待發展的意味。史前館透過「構樹-樹皮布」、「來自大洋洲的郵票」以及「背兒帶」等三大主題,以具象及抽象隱喻的物件凸顯遷移、傳播、融合等意涵。除了靜態展覽之外,更進一步規劃了史前館×當代藝術系列講座及教育活動,期待透過兩種專業領域的對話與彼此觀看,更加深化這次展覽的主題與核心,也為參觀民眾交織出豐富的視覺、聽覺、身體感官的饗宴。

「流浪的種子:移動與遷徙–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特展從藝術的觀點切入,引領民眾從新的角度發現並反思人類遷徙的歷程與文化軌跡。期待透過如此的互動與展示過程,能開啟博物館與藝術創作更多元對話的可能性,也為博物館的空間與功能帶來更多樣化的展示能量與新思路。展期自713日起至1014日止,展期間更有多場次族群與文化的交流座談、飲食與工藝的工作坊及豐富多元的推廣教育活動,歡迎民眾把握機會參觀。詳細活動請參閱史前館網站http://www.nmp.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