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中正紀念堂轉型願景工作坊 第12場從專業啟動未來想像

  • 日期:2018-09-08

文化部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以審議式民主精神辦理願景工作坊,從去年12月迄今已辦理11場,今(8)日下午於文化部南海工作坊舉辦第12場,第一階段社會討論計畫之願景工作坊暫告一段落。文化部下一階段將匯集12場工作坊多元意見,召開「中正紀念堂轉型推動諮詢小組」進一步分析參與者之討論,據以研商可能的轉型方向。

本場邀請17名參與者包括藝術家、劇場工作者、教師、政治受難者家屬、民間團體等,從不同專業背景與分析角度,提供對空間轉型的想像與建議。本場議題設定銜接前面11場的討論,並邀請臺大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生林邑軒從國外威權場域轉型案例,提出個人觀察與分享。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也派員到場旁聽,現場並提供網路直播讓民眾同步觀看。

今日講座是臺大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生林邑軒,以「中正紀念堂轉型願景工作坊最終?場」為題,說明物質暴力、威權體制等名詞的概念區辨,並從西班牙、義大利、阿爾巴尼亞等國外威權場域轉型案例,提出威權場域空間的再詮釋及設計優先於實體的改造或拆除的觀念,威權象徵的處理方式除了拆除及移置,還有加工及再利用的可能性。因為需要尊重每個人的不同信念,而民主過程的討論是最佳的解決方式。

本場參與者具藝術、都市空間、人權等專業背景,多數參與者感受到受難者家屬的急迫感,所以建議階段性的處理中正紀念堂轉型議題,例如亦可研議威權象徵的處理,再進行組織法的修法,之後再考量堂體的重新設計等。有藝術家建議可以用藝術文化討論空間轉型,例如可以從軟體的展覽開始,加入真正的歷史詮釋;未來規劃朝向回歸於民的精神,將空間提供人民使用,例如綠地、NGO團體進駐、休閒空間等。有政治受難者家屬希望在功能上改成國家人權博物館,以詮釋人權的展示讓人有深刻感受。有參與者對於文化部在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政策形成前,舉辦審議式民主工作坊的肯定。

文化部表示,為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經過一連串縝密的籌備作業後,自去年12月分別推出願景工作坊及多元藝術展覽,以不同媒介觸發各界瞭解中正紀念堂的過去,並共同想像未來願景。願景工作坊已辦理完成12場,文化部感謝各場次的參與者不論立場為何,都真誠分享及提出建議。

透過在臺灣北、中、南、東辦理的12場願景工作坊,已逐步啟動中正紀念堂轉型的社會對話,促成不同立場者的相互知情對話及傾聽理解。在較為早期的工作坊場次,參與者多探討轉型正義的概念及表達各自立場,中後期場次則逐漸聚焦於中正紀念堂內外空間的可親性、公共性及去威權化等,並強調關照不同利害關係者的感受、釐清歷史真相和人權教育的重要性,對於組織功能分別提出民主人權園區、森林公園、藝文特區、民意機構等多元的可能性,參與者也期待轉型後的功能並非單一化,而是回應多種需求、具複合功能的進步方案。

文化部下一階段將匯集工作坊相關意見,召開「中正紀念堂轉型推動諮詢小組」分析參與者之討論,據以研商討論可能的轉型方向,並與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共同研商後,在107年底前提出中正紀念堂的轉型草案,召開公聽會擴大公眾參與討論,再將轉型草案先後提送至行政院及立法院審查,以完備法制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