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追思緬懷 永銘歷史 威權統治時期政治受難者追思紀念會隆重舉行

  • 日期:2019-03-16

國家人權博物館16日上午於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隆重舉辦「威權統治時期政治受難者追思紀念會」,來自全國各地政治受難者及家屬上百位出席。高齡93歲政治受難者許貴標以白色恐怖歷史見證者出席,「在那個風聲鶴唳、人人自危的時代,受難者即使遭受逼供,也絕口不提家人的任何事,因為他用生命保護家人,讓歷史的悲劇,止於他而已。」許貴標緬懷難友並勉勵所有受難者遺屬以他們的至親為榮,「不論判決書上如何記載,你們的父親都是正直、溫暖,而且愛家人的好人。」。

人權館今年第六度舉辦清明前夕的政治受難者追思紀念會,邀請政治受難者團體「中華民國臺灣地區戒嚴時期政治事件處理協會」、「臺灣地區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案件平反促進會」、「臺灣二二八關懷總會」受難者前輩暨家屬等共百餘人出席,表達對逝去的至親、難友最深的懷念。

上午10點30分追思會在虔敬肅穆默哀祈福中展開。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代表致詞,他以滿懷感恩之心,向出席政治受難者前輩致敬,「人權紀念碑上銘刻著七千多位受難者的名字,藏著超過七千多個遭到國家暴力摧殘的破碎家庭,還有整個臺灣社會難以抹滅的集體創傷。」蕭宗煌次長表示,威權統治時期的苦難歷史,無法掩耳或假裝沒發生過,「期盼追思紀念會,能讓年輕世代看到並感念前輩們的付出,延續前輩們在困境中激發的鬥志,以守護人權具體行動,使臺灣生命力更為自由豐沛。」

追思紀念會邀請受難者許貴標前輩,向與會者分享當年和槍決受難者吳鵬燦獄中相遇的故事。「43年前,我才28歲就無端被捕至青島東路軍法局看守所押房時,認識了年紀相仿來自屏東佳冬的吳鵬燦和基隆的連德溫。」許貴標說,兩坪大的押房內擠滿20多人,他們三人緊緊臥躺在押房角落,患難與共。這兩位難友用牛皮紙,混著粥漿揉成的漿糊,黏成一只書包,並刻著「許貴標藏」,在槍決前,將這個輕而沉重的獄中文物,親手送給許貴標,成為他一生中最珍貴的生命記憶。

吳鵬燦因為遭逢槍決,以至於他的兒子吳將賓終其一生都無緣見到父親,吳將賓即使去檔管局調閱檔案,也無法得知任何父親的完整訊息。吳將賓說,「多年來窮盡所能,想要多認識自己早逝的父親,而親人的記憶始終缺漏。」直到4年多前,透過媒體得知許貴標前輩將難友珍貴紀念物,捐贈予人權館典藏,而這名難友正是他的父親吳鵬燦,於是他們在人權館的安排下相見。

許貴標說,「我遠遠看見吳將賓走來,他的身形、容貌、眼神,都像極了我的獄中難友吳鵬燦,不用別人介紹,我確定一定就是他的兒子吳將賓。」許貴標勉勵政治受難者的後代們,要諒解當年父親在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缺席,「他們的名字已經刻在紀念碑上,是歷史的一部分了。」

追思紀念會邀請長期致力於音樂創作及人權相關議題的音樂家艾文老師協助選曲,以《幌馬車之歌》、《千風之歌》、《火燒島的星》等寓意深刻的音樂作品,表達追思緬懷。最後,出席貴賓們人手一支象徵人權與自由的鐵砲百合,前往獻花池追悼。

人權館館長陳俊宏表示,政治受難者們多已年邁,人權館正結合受難者團體及促轉會,拓展對受難者家庭關懷。未來希望結合地方受難者關懷組織及地方政府社福系統,提供受難者和家屬們在宅關懷服務,並將邀請受難者第二代、第三代參與人權館系列活動,藉由人權教育、藝術參與等對話形式,共同傳承推動文化平權、多元人權的價值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