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文化部:審議式民主討論與公聽會 兩階段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之社會討論

  • 日期:2017-12-15

文化部今(15)日發布新聞稿,說明目前推動中的「中正紀念堂轉型之社會討論計畫」,分為審議式民主討論與修法公聽會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審議式民主討論模式,包含舉辦多埸願景工作坊與公民會議,目的在於促進公民之間的多元對話及深度討論,其中願景工作坊將由原規劃四埸擴增為七場;第二階段則聚焦中正紀念堂組織法的修法草案舉辦公聽會,將開放擴大社會參與。希望透過兩階段的討論模式,從相互理解、多元對話,逐步聚焦未來願景,並形成修法草案。草案屆時將由文化部提送政院將成立的促轉會審查決定。


第一階段的願景工作坊源自於丹麥,是一種審議式民主的公民參與討論模式,其核心精神在於促進公民之間的多元對話及深度討論,以尋求相互理解,並非一定要在對話中作成結論。為維持多元對話且深度審議的情境,依過去辦理經驗,每場參與人數限定24-28人,參與者由報名者中依年齡、性別、區域等原則抽樣組成外,亦邀請團體代表,包含過去關心中正紀念堂轉型議題的團體,如二二八基金會、陳文成基金會、鄭南榕基金會、慈林基金會、永社、受難者關懷協會、感恩協進會、抗日戰爭紀念協會、南瀛眷村文化館、各軍校校友會、藍天行動聯盟、周邊社區住戶、里長等等參與。


由於每埸人數有限,為擴大參與對話機會,願景工作坊將由原規劃四場擴增為七場。希望第一階段藉由願景工作坊與其後的公民會議逐步聚焦後,第二階段透過修法草案公聽會凝聚共識,再由文化部提出草案,送政院將成立的促轉會審查決定。


今年是解嚴三十週年,也是二二八事件七十週年。今年2月,文化部部長鄭麗君即已宣示為促進轉型正義,將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今年7月,文化部進一步宣布啟動「中正紀念堂轉型之社會討論計畫」,期待轉型從社會討論做起。今年125日,促轉條例三讀通過,條文明定應去除威權象徵,也成為中正紀念堂轉型重要的法律依據。


文化部指出,由於威權統治時期發生國家大規模侵害人權之事實,中正紀念堂長期即為臺灣社會爭議之所在。因此,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不是挑起政治對立,正是為了化解對立;也不是對歷史人物的功過提出評價,而是當國家社會推動轉型正義、還原人權受害歷史及加害結構的同時,當前的民主社會可以重新反思,我們是否還要像在威權時代一樣,繼續由上而下、以法律設立機關並編列預算來追思威權統治者?


轉型計劃從社會討論出發,就是希望在還原人權受害歷史真相的同時,重新反思如何看待威權象徵,將公共空間的詮釋及決定權利重新交還給人民。文化部指出,轉型正義不只是政治法律工程,更是一個社會對話工程,在釐清真相的同時,透過持續對話讓不同歷史記憶的民眾更加相互理解彼此,找到面對共同未來的價值基礎。


 文化部進一步說明,在已完成的前兩場願景工作坊中,參與者普遍感受到彼此來自不同家庭及成長背景歷程,在過去的教育體制之下對於歷史認識十分不足,也有參與者提到,這是第一次聽到受難者家屬談到成長的傷心歷程,心情相當震撼,顯見願景工作坊確能讓成員之間透過相互理解,更加同理對方心境。因此,從轉型正義的角度來看中正紀念堂轉型,參與者面對不同立場之間的討論與對話,雖然相當不容易,但過程及經驗彌足珍貴,有機會重新認識面對歷史,同時也深化民主及人權的價值,將持續擴大社會討論,作為未來中正紀念堂轉型方案的參照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