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寶級建築師王大閎辭世 文化部長鄭麗君:透過他的作品,王大閎先生永遠與台灣文化同在

  • 日期:2018-05-29

王大閎先生原籍廣東東莞,1917年出生於北京,成長於上海與蘇州,父親是知名法學家王寵惠。王大閎13歲時,隨父親前往荷蘭海牙工作,先後於英國劍橋大學與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建築,受教於德國現代建築大師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與密斯(Mies van der Rohe)。王大閎於1952年春天由香港遷居臺北,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開啟臺灣戰後城市美學,曾榮獲第13屆國家文藝獎及第33屆行政院文化獎。

來自西方現代主義建築的訓練與多元文化的成長背景,造就王大閎先生對建築設計簡約俐落的美感,引領台灣1960年代現代建築運動,開創出屬於臺灣近代建築自有的文化與藝術性風格。王大閎先生在臺第一棟建築設計「建國南路自宅」興建於1953年,經典已重新復刻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南側美術公園。此外,王大閎先生的知名作品尚包括臺大學生活動中心、林語堂故居、國父紀念館、外交部大樓等。王大閎先生的重要作品,有的已經具備文資身分,有的正由政府與民間攜手推動保存中。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博物館的臺灣戰後經典建築圖集徵集計畫中,已典藏王大閎先生部分作品的珍貴手稿。文化部及臺博館將積極推動相關檔案的數位化及研究,並預計以專題活動,讓社會各界能更了解王大閎先生的創作與其背後的人文精神。

王大閎先生自遷居台灣後,畢生奉獻於建築文化的舞台,在他昨日靈魂遠航之際,文化部除深深哀悼外,更要向這位臺灣建築大師致上最大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