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家電影中心正式成立 徐楓捐修《俠女》誌慶 龍應台:凝聚電影為國力

  • 日期:2014-07-28


     「國家電影中心」28日正式成立。

      為了整合電影產業鏈上下各環節,從教育推廣到國際行銷一體作業,文化部正式成立「國家電影中心」,將原有之電影資料館功能強化,預算擴大,組織升級,改制為「國家電影中心」。中心將原來零散進行的典藏修復、人才培育、教育推廣以及海外行銷等等功能匯聚到一個國家級的電影文化機構,發揮整合力量,為臺灣電影發展注入強心針。電影界人士王童、侯孝賢、王小棣、李烈、杜篤之、王珮華、石雋、歷任電影資料館長及新北市市長朱立倫等人均出席,對國家電影中心充滿期許。龍應台部長表示,「電影絕對是國力的展現。成立國家電影中心,是文化部電影沃土計畫的重要一環,結合電影法規翻新、紀錄片培育、跨部會政策工具,整備臺灣電影環境。」她説,電影是時代的見證,也是面對世界的「臺灣品牌」,臺灣文化能量飽滿,社會多元開放,使電影、紀錄片工作者有盡情揮灑的創作空間。龍應台特別感謝馬總統和行政院的大力支持,也感謝徐楓女士在國家電影中心開張之日為修復《俠女》捐款510萬元。龍應台希望新北市電影城計劃儘快啟動,讓國家電影中心進駐,新北市也將更成為人文薈萃之城。

     臺灣電影創作蓬勃發展、人才輩出,在國內外影展屢創佳績。近年來電影產業更是逐年攀升,產值自97年至101年每年成長20億,複合式成長約12%;電影製作公司則從98年的235家,成長至101年的446家;國片觀影人口則突破360萬。電影產業涵蓋綜合藝術及後製環境,並帶動周邊產業,文化部推動成立「國家電影中心」,扮演政府、民間、跨國資訊經驗的交流平台,實質強化電影產業,擴大臺灣電影的國際版圖與影響力,為電影產業開啟嶄新里程碑。

     龍應台部長表示,電影就是臺灣的文化名片,她到歐洲訪問時,國際人士一聽到侯孝賢、蔡明亮、李安、楊德昌就對臺灣大加讚美;為了成立國家電影中心,她也特地考察法國電影中心CNC,「把零散的努力集中,匯聚電影為國力!」臺灣電影走過近一百年,不但累積了珍貴的電影資料影像,也為華文世界樹立鮮明的文化指標,「吸引導演蔡明亮、趙德胤,都以在臺灣創作電影為榮;」電影中心既要提升臺灣電影的創作品質與國際影響力,更要肩負修復國片、培育人才、推動電影紮根教育、籌辦紀錄片國際影展的基礎任務,「一端讓電影發光發熱,另一端則是靜水流深讓電影更穩健走向下個一百年。」

     與會電影界人士對「國家電影中心」成立感到欣喜與期待。導演王童表示,五十年前就期盼成立國家級的電影中心,「很高興心中的夢想,今天終於實現了。」導演侯孝賢對於推動電影扎根教育抱以期許,「影像背後隱藏許多想像,小朋友應該從小就接觸到好的電影和文字,長大後非常不一樣。」製片李烈指出,國家級的開闊視野,電影中心「承先啟後」格局,使臺灣電影邁出一大步。新北市長朱立倫則強調,非常樂見國家電影中心在新北市落腳,結合電影資料傳承、行政、教育推廣、電影娛樂,「新北市願意一起為臺灣電影付出。」

     兩年前,龍應台視察樹林片庫,發現臺灣珍貴的老電影正一天一天磨損中,因此,自102年起推出「經典電影數位修復及加值利用計畫」,每年撥給預算約新臺幣2300萬元,進行老電影修復。未來在國家電影中心也特別設置「電影數位修復中心」,預計每年修復五至十部經典國片。

      金馬影后、也是湯臣影業負責人徐楓,響應「搶救老電影」計劃,一舉捐出510萬元修復胡金銓導演,也是她自己的代表作《俠女》,作為國家電影中心的「開門之喜」,龍應台特別感謝徐楓「俠女出鞘」,也希望帶動臺灣社會珍視臺灣電影文化資產。

     除此之外,國家電影中心將與國內外電影產業更縝密互動,扮演電影智庫角色,並一肩扛起電影教育美學扎根的口推廣工作,從根擴大國片的欣賞人口,「讓臺灣7,853個村子,都得到電影文化的滋潤。」電影中心也成立海外市場拓展部門,除了協助國片在坎城、柏林影展等主要影展的行銷與宣傳外,更會大力開拓過去缺乏經營的紀錄片海外市場。

     國家電影中心也將是「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常設機構,使臺灣成為全球華語紀錄片的窗口。至於原來的電影資料館功能則強化為「電影文化館」,除保存電影文化資產,也將展示珍貴劇照、海報、手札等珍貴文物。\

       國家電影中心董監事成員包括:侯孝賢、杜篤之、王童、王珮華、馬天宗、王小棣、李烈、吳珮慈、金士傑、聞天祥、周行一、谷玲玲,官方代表李應平、田又安、許淑萍、吳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