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博物館是一個國家文明與進步的象徵,由於經濟的蓬勃發展,民眾的文化、教育水準日漸提高,對於人人都可親近的博物館或文化館等文化機構之需求愈見強烈,各種類型的公、私立博物館亦紛紛設立。而文化部配合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研提「地方文化館計畫」(91-96年)、「地方文化館第二期計畫」(97-104年),利用地方既有的閒置空間輔導成為地方文化的展示館所,也整合在地有形與無形文化資源,發揮守護地方記憶之功能。105年開始,配合博物館通過,文化部將以「博物館及地方文化館計畫」持續推動我國多元類型館所發展,提供社會大眾更多元豐富的文化環境,具體落實文化公民權。

壹、博物館

摘要說明

隨著時代進步與民眾知識水準提升,社會對博物館的需求日益增加。博物館不僅是文化與歷史的展示場域,更承載著教育、社會參與與國際交流的多重功能。近年來,臺灣的博物館事業蓬勃發展,各類型博物館紛紛成立,為民眾提供多元而豐富的文化體驗。

為確保博物館提供專業、高品質的服務,建立完善輔導機制顯得尤為重要,在政府的支持下,臺灣的博物館在質與量上均有顯著提升,並透過跨領域合作、資源整合與國際連結,進一步強化其影響力。

文化部依循《博物館法》的精神,持續推動博物館事業發展,以「深耕本土文化、促進文化平權、強化國際連結」為核心目標,打造更加多元、專業且具全球競爭力的博物館環境,讓博物館成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支柱,提升社會大眾對博物館的參與度與認同感。


  • 緣  起

    博物館是一個國家文明與進步的象徵,隨著經濟蓬勃發展,民眾的文化與教育水準日漸提升,對於能夠親近的博物館或文化館等文化機構之需求亦日益強烈,各類公、私立館所紛紛成立。自《博物館法》通過後,文化部積極促進多元館所的發展,為社會大眾提供更豐富的文化資源,具體落實文化公民權。

    同時,博物館作為推廣文化、教育與科學的重要平臺,不僅透過豐富典藏展現人文與科學的價值,更發揮社會與文化功能,吸引民眾親近、參與並活用博物館資源。如何透過有效的輔導,使博物館充分發揮其專業性與功能性,並提供優質而多元的文化參與選擇,已成為當前推動博物館業務的核心課題。


  • 目  標

    • (一)明確博物館的定位與發展方向。

    • (二)培育博物館專業人才。

    • (三)建立評鑑、認證及輔導機制。

    • (四)強化博物館跨領域合作與資源整合。

    • (五)提升博物館服務效能,兼顧在地深耕、文化平權與國際化發展。


  • 策  略

    • (一)依據《博物館法》及相關法規,落實博物館評鑑與認證機制。

    • (二)推展公私立博物館的設立、輔導、獎勵、補助及人才培育。

    • (三)強化國際合作與專業機構交流,提升博物館服務內容與品質。


  • 實施內容

    • (一)研擬與推動博物館法規及政策。

    • (二)推動博物館輔導、獎勵(助)、評鑑與認證機制。

    • (三)執行博物館人才培育與獎助。

    • (四)強化博物館之國內外交流與合作。

    • (五)其他推動博物館事業發展之相關措施。


  • 具體成果

    • (一)法規與政策發展:

      透過諮詢與討論,制定《博物館法》及相關法規,包括博物館專業諮詢會運作辦法、私立博物館設立及獎勵辦法、公立博物館典藏品管理辦法等,以滿足公私立博物館的多元需求。

    • (二)國際合作與參與:

      成功爭取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旗下專業委員會,如國際博物館管理委員會(INTERCOM)、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FIHRM)、國際區域博物館委員會(ICR)、國際公關與行銷委員會(MPR)、國際典藏委員會(COMCOL)、建築暨博物館技術委員會(ICAMT)等組織年會於臺灣舉辦。

      發表《2014 國際博物館管理委員會(INTERCOM)暨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FIHRM)臺北宣言》,並協辦2015年國際自然史博物館委員會(NATHIST)及國際博物館學委員會亞太分會(ICOFOM-ASPAC)年會。

      繼2016年續辦ICOFOM-ASPAC年會後,成功爭取2023年國際典藏委員會(ICOM COMCOL)年會、國際區域博物館委員會(ICOM-ICR)年會,以及2024年國際建築暨博物館技術委員會(ICOM-ICAMT)年會於臺灣舉行,進一步提升臺灣在國際博物館界的能見度與影響力。

      此外,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亦選擇在臺灣成立亞太分會,展現臺灣在推動人權議題與博物館發展的積極角色。

    • (三)博物館輔導與發展:

      訂定〈文化部博物館事業推展補助作業要點〉,鼓勵博物館專業人才培育與產學合作。

      推動博物館資源整合、行銷策略、跨領域合作及國際交流,發揮博物館的社會與文化影響力,並提升臺灣博物館於國際上的能見度。


  • 未來發展

    未來將持續依循《博物館法》與相關法規,健全博物館發展環境,推動全國博物館評鑑與認證,鼓勵博物館專業發展,以提升博物館治理能力。同時,積極參與國際組織與會議,深化國際合作與交流,為臺灣博物館在全球發聲,推廣博物館的發展成果與經驗。





貳、地方文化館

摘要說明
本部「地方文化館計畫」歷經91-104年兩期計畫實施,輔導之館舍類型多元,充分展現臺灣多元文化形貌,帶動地方觀光產業的發展,為持續強化地方文化館之在地性及永續性,於105-110年賡續推動「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發展計畫」,透過館舍分流輔導策略,整合地方文化資源,強化在地連結,深耕地方,以跨域加值策略,發展整合協作平臺,進行資源整合,並以不蓋新的建築,整修利用舊有或已有的建築空間,透過展演內容充實活化,結合在地居民、團體力量,誘發地方與民間活力,進而發展出符合地區需求、優質而貼近民眾的地方文化環境。

  • 緣  起:

    「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在文化部多年努力推動下,已成功帶動各地居民自發參與地方事務,發揚及保存地方文化,考量藝術文化必須扎根於社區,居民必須有自由交談的場域,爰擬定「社區文化活動發展」、「充實鄉鎮展演設施」、「輔導縣市主題展示館之設立暨充實文物館藏」、「美化傳統文化建築空間」等相關計畫作為推動的策略。除推動「地方文化館計畫」(91-96年)外、更由磐石行動方案(97-104年)之「地方文化生活圈」發展概念出發,形成「地方文化館第二期計畫」及「新故鄉社區營造第二期計畫」雙核心計畫。奠基於既有館舍或空間之活化再利用,以及透過文化生活圈結合社區營造之成果,並納入博物館法之精神,復回應社會環境之變遷,將持續推動「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發展計畫」(105-110年),讓文化建設在地方落實生根,成為穩固國家整體發展的磐石。


  • 目  標

    「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發展計畫」係透過分流輔導,協助館舍定位及發展,整合地方文化據點、在地住民的人力資源,建成與再結構地方文化環境,以提升整體文化品質及呈現多元地域(社群)特色。計畫欲達成之各項目標為:

    • (一)確保文化平權與民眾參與。

    • (二)促進地方文化資源整體發展。

    • (三)推動博物館事業的多元發展。

    • (四)強化博物館之專業功能。

    • (五)建立地方文化事業永續經營機制。


  • 策  略

    打造地方文化空間,成為藝術、人文、生活學習、觀光、創意、生活美學溝通平臺,在不興建文化設施的前提下,整體規劃改善現有文化空間或改造閒置空間,並活化經營前述空間、串連交通動線、連結區域景觀及產業資源,形成夥伴關係與策略聯盟,以匯集群聚人才資源。更藉整合協作平臺的建立,擴大館舍營運能量,營造地方區域空間環境的文化氛圍,促進居民參與文化活動、刺激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行銷地方特色、吸引觀光資源且帶動地方經濟。


  • 實施內容

    本計畫以「專業、在地、永續」為定位,整合過去計畫實施成效,重新建構與思考館舍定位與發展策略,推動縣(市)政府發展運籌機制,擘畫文化發展藍圖,促進文化資源整體發展,並落實文化平權。藉由在地居民的共同參與,結合社區總體營造精神,串連不同類型地方文化空間策略聯盟,將各區域的文化館舍據點統合為全面性地方文化版圖、形塑成整合協作平臺,提升文化參與、創造與分享,建構文化經濟發展,讓全民享受最親近的文化資源服務。


  • 現階段所推動之重點工作

    • (一)資源盤點與整體規劃:

      強化縣市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運籌輔導能量,持續盤點與發掘豐厚的地方文化資源,並以專業學者意見作為發展基礎,重視在地知識為主的「地方學」,發掘文化發展的潛力與新視野,擘畫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發展藍圖,建立地方文化事業之永續經營機會。


    • (二)分層分類輔導:

      以縣(市)整合協作平臺的提案,賦予縣(市)政府統籌分配及輔導各館所的權責;並由本部與縣(市)共同協助館舍定位,依功能性質發展地方型博物館、展演空間之輔導策略,提升軟硬體、人力的專業度與品質,協助館所適性發展,建立營運能量。


    • (三)專業引介:

      引介國家級或國際級的博物館、藝文、經營管理等相關人才與知能,與地方文化館交流。


    • (四)整合行銷:

      維運地方文化館網站,整合跨部會資源及本部附屬機關能量,擴大地方文化館舍能見度與效益。


  • 未來努力方向

    推動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發展計畫,中央與地方協力輔導地方文化發展,全面改善地方文化發展的基礎環境,透過資源整合、跨域加值概念,創造地方文化發展優勢,提升國民生活文化品質,積極落實文化公民權。地方文化館是民眾文化生活最親近的據點,藉由提供充足之文化藝術資源,保障全民選擇自身所需的資訊以及學習機會,以達參與文化活動的平等性,提升每位公民的生活文化品質與社會良性的交流與互動。


    地方文化館不是大工程,而是各地居民的生活據點。透過計畫的推動,達成地方文化保存、居民認同感的建立及生活品質的提昇,其價值與意義均有待民眾給予肯定及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