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妙手回春—從傳統到現代的文物修復特展」 即日起剝皮寮登場

  • 日期:2012-06-29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自即日起至826日在臺北市剝皮寮歷史街區推出「妙手回春-從傳統到現代的文物修復特展」,介紹傳統與現代的文物修復技術,並於展覽期間辦理三場教育推廣活動,展覽開幕式於今日下午3點在剝皮寮歷史街區演藝廳舉行,更特別邀請台原偶戲團帶來一段「流浪的補鼎師」劇碼,歡迎大家蒞臨參觀!

現代文物修復必須遵守「可逆性」、「可辨識性」、「真實性」、「協調性」等修復原則以及材料的「安全性」與「耐候性」等倫理規範來進行保存修復工作。在這些現代修復技術及觀念普及之前,古早社會因為物資缺乏,老祖先們在「愛物惜物」觀念下,因應食、衣、住、行等生活需求也發展出「補硘仔」、「補鼎」這些傳統修補技藝。有感於傳統修補技藝逐漸凋零、失傳,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做為全國文化資產保存的主管機關,扮演文化資產保存火車頭的角色,而其派出單位「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專責文化資產修復技術、保存科學的研究發展及推廣,因而特別選在充滿懷舊氛圍的剝皮寮歷史街區舉辦此項展覽與教育活動。

本特展以生活中常見的「陶瓷」、「金屬」、「服飾」、「家具」、「攝影」文物等五個主題分別介紹:

(一)「陶瓷文物篇」:早期的「鋦瓷」技術是用鐵釘將陶瓷修補到滴水不漏的特殊技藝,曾一度盛行於民間,裂痕上的鋦釘反而為陶瓷增添幾分獨特美感,因此也曾成為博物館或是鑑賞家收藏的對象,展示內容包含:鋦補過的瓷盤、瓷碗及鋦補工具等,讓您欣賞鋦瓷的殘缺之美,並介紹現今陶瓷器如何採用保存科學的方法進行修復工作。

(二)「金屬文物篇」:早期的「補鍋」師傅載著補鍋工具穿街走巷,補鍋時助手將風箱煽旺炭火,生鐵燒成火紅滾燙的鐵漿,經過錘打平整,現場便可將破洞修補完成。展覽將介紹補鍋行業的發展史,展出風箱、補鍋工具,並介紹補鍋技藝的演變,也說明金屬文物的現代保存科學與修復方法。

(三)「服飾文物篇」:早期由於生活不易,一般人的衣服材質多是用粗棉布製作,衣服常常破了就補,穿補丁衣服的人隨處可見,家庭婦女也必須練就一手好針線活。而昔日因日常生活所需而製作的客家藍布衫、婦女的繡花鞋與肚兜、荷包,以及兒童的虎頭帽,今天都成了要被保存的文化資產。本區展示傳統服飾修復方式的演變及現代科學修復方式。

(四)「家具文物篇」:傳統家具見證了不同時代生活與歷史文化的元素,因應常民生活所製作的家具,其榫卯結構、木料選用,以及裝飾技法等皆呈現臺灣多元的文化特性。傳統家具不但工藝精美,而且料佳質實,一些木工師傅們會利用巧手將舊家具重新整修,盡量回復原貌,以「刮漆」、「上色」以及「配補裝飾物件」等來再現老家具的實用功能,不但創造了新的價值,也找回臺灣傳統文化之美。本區同時也介紹木質文物的修復及預防性保存措施。

(五)「攝影文物篇」:攝影技術引進臺灣後,攝影器材從又大又笨重的相機到現在輕薄的數位相機;技術也由最初的玻璃底片、正片、負片,以及影像從黑白、單一彩色、全彩,到現在的數位化電子檔。照相已經不再是有錢人的專利,照相技術及器材的普及改變了人們紀錄生活的方式。本區展品內容包含:蛇腹相機、傳統修片台、老照片等,讓您瞭解攝影文物從過去到現在修復觀念與技術的演變。

此外,展覽期間配合主題辦理三場教育推廣活動,分別為:

(一)第一場「破瓷重圓-補硘仔的技藝再現」:邀請鋦瓷收藏家朱芳本先生暢談鋦瓷的歷史與發展及鋦瓷示範,時間為714(週六)下午2點。

(二)第二場「照片保護DIY」:邀請紙質修復師羅鴻文先生進行相片保存與維護講座及相片夾裱DIY課程,時間為84(週六)下午2點。

(三)第三場「文物健診」:將邀請與文資中心修復師幫您的寶貝文物做健康檢查,並提出保存建議,時間為818(週六) 下午2點,。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竭誠歡迎您,到剝皮寮亭仔腳,進行傳統到現代的文物修復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