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行政院院會通過褒揚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 龍應台推崇王醫師是「草根的人格典範」

  • 日期:2014-03-27


        行政院院會27日上午通過文化部所提「褒揚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申請案,肯定王醫師貢獻醫療專業,協助臺灣偏鄉脫離烏腳病惡疾,並透過社區營造讓病友重生,重建村落文化的大愛行誼。文化部長龍應台表示「王金河是草根的人格典範,將一生奉獻給自己鄉土村落,不只是傳統的濟世仁醫,更是當代的社區天使。」申請案將以最速方式呈請馬總統明令褒揚,於3月29日王醫師告別禮拜時正式頒發,感懷王金河先生深耕臺灣泥土的超然成就。

 

        烏腳病盛行於民國四○年代末期,臺灣西南沿海偏鄉民眾飲用含有重金屬地下水,導致下半肢血液循環不良而發黑,嚴重者須截肢以保住性命,苦不堪言。王金河醫師留日返臺後在臺南北門偏鄉執業十年,目睹家鄉因苦疾纏身而消沉,決心立志為病友免費醫治,並著手研究烏腳病成因與公衛防治,經推動普及自來水改善環境後,始讓當地脫離病痛,仁風義行被譽為「臺灣烏腳病之父」。

 

        王金河醫師不僅醫病更醫心,集結各方資源為病患成立手工藝研習工廠,村民自力更生謀得生計,讓患友重建自信並使偏村文化重生。王醫師行醫一甲子後退休,透過中央推動社區營造專案補助,將見證臺灣烏腳病防治的自業診所,活化為「地方文化館」。王醫師有感於深耕偏鄉文化的重要性,再成立「王金河文化藝術基金會」,長期舉辦兒童藝文活動、培訓地方文化志工,多次熱心接待國內外訪賓認識臺灣村落特色。經由王醫師結合村民與文化部共同推動社區營造,已使地方文化館與周邊街坊成為北門嶼的人文記憶亮點,持續散發正面光輝。

 

        王金河醫師於今年3月中旬辭世,享壽九十八歲。文化部聞訊後,立即啟動呈請總統明令褒揚作業,27日經行政院院會討論後順利通過。將再轉呈總統府由馬總統明令褒揚,於3月29日王醫師告別禮拜時正式頒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