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博館「新品種寶石-臺灣墨玉特展」延展至8月30日 新增喜羊揚、龍、龍龜、鹿野仙蹤四件大型展品

  • 日期:2015-04-09

     由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博物館主辦的「惜墨如玉:新品種寶石-臺灣墨玉特展」,自103年1月25日開展後,即受到參觀民眾的熱烈迴響,至今(104)年3月底累計參觀人次已達26萬人次,為了服務更多喜愛臺灣礦石的民眾,展期將延長至8月30日,並新增「喜羊揚、龍、龍龜、鹿野仙蹤」等四件大型展品,期望透過展覽讓民眾瞭解新品種寶石-臺灣墨玉的歷史淵源、礦物特性及玉石文創工藝的新思維。


 


     該展由經濟部礦務局、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合辦,天星礦場、山益礦場、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中華民國鑛業協進會、臺灣玉發展協會協辦,展示內容由玉的文化與歷史談起,進而介紹玉石的分類、臺灣玉及臺灣墨玉的礦物學特性,及極具潛力、臺灣本土所產的新品種黑色蛇紋石玉-臺灣墨玉,共展出近300件的臺灣墨玉及臺灣玉原石、卑南文化出土的玉器、精緻雕件及結合異材質創作的文創飾品等展品。


 


     由於玉石相當稀有且質韌剔透,是國人最喜愛珍藏與配戴的寶石之一,所以玉石雕刻工藝自古即很發達。此次新增的四件大型展品「喜羊揚」、「龍」、「龍龜」、「鹿野仙蹤」,由國立東華大學林淑雅教授所設計,天星礦場提供玉材及加工雕刻。林淑雅教授表示,「喜羊揚」展品的設計構想源於羊群有行進間跟隨的習性,慣常以「領頭羊」稱呼領導者,今年適逢羊年,以羊首玉質的意象,寓意名揚四海、揚眉吐氣之意。另傳說中「龍」能隱能顯,能呼風喚雨和穿梭天地,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比喻其神通;中華民族是尊「龍」的民族,皇宮也多有以龍形圖案裝飾的器物。而傳說中「龍龜」是龍神和靈龜的化身,相傳龍生九子,龍龜是傳說中的第九子,龍龜有忍耐、負重、長壽、權威的象徵。「鹿野仙蹤」展品則取自鹿象徵高貴之意,作品以鹿隻在山野間出沒,印證環境生態復育的成效。


 


     「臺灣墨玉」一名是由臺博館策展人研究組方建能博士於2010年進行礦物學研究後命名,他表示:臺灣墨玉與臺灣玉在野外的岩層中,雖然生長在一起且關係密切,但兩者卻是完全不同的材質。臺灣墨玉由半透明的蛇紋石礦物與不透明的磁鐵礦組成,臺灣玉則是由角閃石礦物所組成,是半透明的綠色玉石。臺灣墨玉中的蛇紋石礦物常呈現令人驚艷的黃綠至墨綠色的外觀,加上其含有多量具天然磁性-俗稱「磁石」的磁鐵礦,所以臺灣墨玉可說是色澤獨特且具磁性的天然玉石。


 


     臺博館也特別安排策展人方建能博士於4月12日、 5月17日、 6月7日上午10點舉辦「非您墨屬」專家導覽活動,民眾可於活動開始前30分鐘至該館服務台報名(活動免費,但需購票入館),歡迎民眾們踴躍參加認識臺灣墨玉的礦石特性及令人驚艷的面貌。


 


     臺博館位於臺北市襄陽路2號(228和平紀念公園內),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30分至下午5時,國定假日及連續假期照常開館,全票30元、半票15元。民眾如欲查詢展覽暨各項活動詳情,可上國立臺灣博物館官網http://www.ntm.gov.tw/,或電洽(02)2382-2566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