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小人物傾吐血淚記憶 道盡大時代顛沛流離 「國民記憶庫.故事沙龍」邀您一同回首抗戰憶當年

  • 日期:2015-06-14

今年適逢抗戰勝利70周年,文化部今(14)日於齊東詩舍舉辦「國民記憶庫.故事沙龍」活動,於周年前夕,以「回首抗戰憶當年」為題,邀請年屆耄耋的長者齊聚一堂,述說身處大時代下,小人物的無奈與悲涼,全場沒有軍功彪炳的輝煌戰績,只有血淚交織的刻骨銘心:英勇搶救美軍飛行員的游擊隊、扛起槍管懵懂迎敵的抗戰小兵、以魔鋸樂音述說戰火無情的流亡學生、響應知識青年從軍而投筆從戎的遠征軍、父親因戰爭而在臺落地生根的資深藝人,一段又一段生離死別、顛沛流離的故事勾動著現場與會民眾的情緒,抗戰不再是躍然紙上的歷史,更是全民共同的記憶。




當歷史的洪流迎面襲來,個人生命顯得渺小而卑微。抗戰,對於經歷過那段歲月的長輩們來說,不只是歷史名詞,而是一段難以抹滅的血淚記憶,生離死別的煎熬,顛沛流離的淒苦,在大時代的漩渦裡,他們無從選擇,只有面對與承受。來自宜蘭的高雙印,祖籍河南,今年80歲。70多年前,曾跟隨父親高俠軒將軍麾下擔任游擊隊少年兵,一次夜襲,殲滅守衛日軍,成功救出被俘的美軍飛行員,是他至今感到最為特殊的游擊任務,當年他才約莫8、9歲。抗戰時期物資欠缺,脚穿草鞋、背扛大刀、腰繫土製手榴彈,就算是全副武裝,回想當時軍民一心、士氣昂揚的主要因素,他說實在是受到不少抗戰歌曲的鼓舞,現場哼唱起「孤兒歌」、「小小軍隊」、「游擊隊進行曲」等抗戰歌曲,扣人心弦,也正是他娃娃兵的寫照。


 


85歲的張家聲,當年因國軍行軍到故鄉湖北天門,全鄉不分老少全都被捉進部隊參加抗戰訓練,當時他才13、4歲,換上一身灰裝,束上腰帶,就跟著大人當起抗戰小兵。一次日軍來襲,混亂之中,差點被踩死,幸好有人一把將他捉起,救了他一命。進入部隊後,由於年幼、個子小,只能擔任小小「水兵」,負責背水箱,為需要加水才能發射的「馬克沁機槍」加水。1、2年後,日本總算投降、抗戰勝利,當時每個軍人都拿到一條白底紅字寫著「抗戰勝利」的毛巾,當年民眾搖旗吶喊、歡聲雷動的情景仍歷歷在目。


 


提及抗戰勝利,那軍民欣喜若狂的心情,今年94歲的曹正綱將軍感受最深。現居高雄左營,祖籍浙江金華的曹正綱,當年因日軍發動浙東攻勢,家鄉遭日軍佔據,日軍所到之處燒殺擄掠,宛如人間煉獄。時逢蔣委員長號召知識青年從軍,毅然拜別父母投筆從戎,加入遠征軍教導第五團,當時每位學兵發得兩套粗布軍服、一條軍毯、一個水壺、一個乾糧袋、一支俄造步槍或機槍。由於物資貧乏,只好將長褲剪為短褲,剪下的褲頭當做毛巾;沒有鞋子,只好編織草鞋權充。民國34年8月15日當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之時,軍民百姓甚至有人不相信這是真的!曹正綱奉命趕往杭州受降,他說:「這是一項何等光榮的任務!」當600餘軍校師生昂首闊步,唱著軍歌,踏著整齊的步伐走進杭州城時,杭州民眾夾道歡呼,即使在旁觀看的日軍官兵亦舉手敬禮,他心中積壓八年的冤氣舒展了不少!




以鋸琴樂音懷念母親的陳孝祿,山東昌邑縣人,父親陳幹早年追隨國父孫文參加革命,曾任山東民軍統領、總統府諮議,自小家境富裕。父親去世後,家道中落,中日戰爭爆發時,先隨母親到安徽外婆家逃難,後因戰事吃緊,母子分離,陳孝祿被送往河南,開始8年流亡學生顛沛流離的生活,這段期間,他跟著外籍老師學習鋸琴演奏,由於物資缺乏,只好從戰場撿拾失事美軍飛機機組員使用的鋼手鋸湊合使用。抗戰勝利後,他回到安徽與母親團聚,久別重逢,兩人緊抱久久不語,淚流滿面。不久,大陸撤守,母子再次分離,從此未再相見。


 


時常在電視演反派的資深藝人呂福祿,帶來與父親的合照,分享的是祖籍河北的父親,因戰爭而漂泊一生的故事。呂父-呂建亭是名京劇武生,1926年受邀來臺表演,時常往返大陸、臺灣兩地,後來因七七事變再也無法回到大陸,不得已只好在臺定居。當時日本人因京劇是中國傳統戲劇而禁演,父親的劇團因此解散,為了謀生,一句閩南語都不會的父親只好在臺教歌仔戲,小弟只因感冒而夭折,母親30歲早逝,呂福祿感念父親當年四處奔走、一人在異地努力撐起這個家。


 


娓娓道來的人生故事,投射出你我熟悉的歷史篇章,也是大家不可抹滅的共同記憶。「國民記憶庫.故事沙龍」希望藉由面對面的情感交流與互動,以不同主題,不同面向,鼓勵民眾打開個人記憶的抽屜,凝聚屬於這塊土地的情感與回憶。(故事沙龍地點:齊東詩舍,臺北市濟南路27號;臺灣故事島網站:http://storytaiwan.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