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博館流轉臺灣騎跡 臺灣民生與腳踏車特展 踏上幸福之路

  • 日期:2016-10-03

「自行車」,這個普遍存在常民生活中的科技產物,曾經是臺灣社經地位的表徵,也曾是市井小民養家活口的生財工具。國立臺灣博物館10月4日起舉辦「流轉的騎跡—臺灣民生與腳踏車特展」,展出富士霸王號自轉車、1913年Rudge霸王號自轉車、營業用三輪車、幸福牌腳踏車等多臺具代表性的腳踏車及相關配件,再現臺灣民生與腳踏車的歷史記憶。


臺博館陳濟民館長表示,腳踏車工藝與科技技術與時俱進,影響人們的生活與文化發展,是連結與再現土地、人民生活記憶的重要物件之一。本展以生活印記與產業發展為主軸,展區採空間情境模擬的展示手法重現多臺知名的腳踏車與相關配件,藉此串接不同時空的群眾記憶,共同回顧臺灣歷史與常民生活文化。


開幕活動上,監察院張博雅院長、文化部文創司陳悅宜司長等多位貴賓均到場祝賀。另有車友特別組團騎乘富士霸王號、幸福牌腳踏車、英國BSA等知名老車前往觀禮。車友簡家繹先生表示,他騎乘的腳踏車製於民國17年,是目前車體最完整的富士霸王號,對於到展區觀賞其他經典老車感到十分期待。


腳踏車在日治時期引進來臺,沿用日語稱為「自轉車」(じてんしゃ)。戰後臺灣北、中、南部各有不同的習慣性稱呼,如「孔明車」、「鐵馬」、「腳踏車」等,而這些不同的稱呼在人口流動下,不再有明顯的地域區隔。近年,人們也以「單車」、「自由車」稱之,產業界則常使用「自行車」一詞。


早期腳踏車可視為奢侈品,日治時期較著名的品牌首推「大日本自轉車株式會社」所製造的「富士霸王號」,以日本富士山圖像為商標,價格高昂,只有少數官員、有錢人、醫師可負擔,經銷商日米商店株式會社更推出分期付款的購車方案。


1960年代,臺灣自有品牌「幸福牌自行車」在臺北首賣,多做為代步兼短途輕型貨物運輸使用,因售後服務做得好,在市面上很受歡迎,還榮獲當時臺灣省物資局核定為公教人員配售的指定品牌。搭配響亮的行銷口號「騎幸福牌自行車,踏上幸福之路」,廣為大眾所知,因騎乘者眾多,幸福牌成為失竊率極高的腳踏車品牌,是臺灣老一輩的共同記憶。


為有效管理腳踏車、維持交通安全及增加稅收,臺灣在日治時期曾實施掛牌繳稅制度,當時腳踏車牌照稱為「自轉車鑑札」。1950年代起,改為俗稱「香蕉牌」的鋁製長條形車牌,為可互相嵌合的母子片設計,裝掛在後土除上,後又改成裝掛在前叉直桿上。


戰後社會動盪不安,臺灣街道上常可見流動攤販運用腳踏車作為生財工具,農夫與生意人騎著腳踏車沿路販賣農作物及自家產品,有些人會在腳踏車後貨架安裝商品箱沿街叫賣;有的小販騎著「雜細車」行遍大城小鎮販賣雜貨及日用品,人們也會向小販訂貨,享有配送到府的服務,可謂臺灣早期的行動商店。


「流轉的騎跡—臺灣民生與腳踏車特展」特展自105年10月4日起至106年2月12日於臺博館一樓展室(臺北市襄陽路2號)展出,除了腳踏車歷史發展及車種形式的介紹外,現場還有早期的使用牌照及車牌,各種式樣的車燈、車鎖、車鈴及風切配件等展示,展覽期間另搭配舉辦講座及街區環境踏查活動,詳情請參考臺博館官網(http://www.ntm.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