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Tea Philo哲學茶席E-講座: 潮信仰•信仰潮—臺北霞海城隍廟的一步一腳印

  • 日期:2021-07-30

由文化部及駐馬來西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共同主辦,雲手文創基金會策劃執行的【Tea Philo 哲學茶席】E-講座,7月17日邀請到臺北霞海城隍廟文宣長吳孟寰以〈潮信仰•信仰潮—臺北霞海城隍廟的一步一腳印〉為題,進行線上分享,並於哲學茶席FB專頁線上直播。

臺北霞海城隍廟文宣組負責人暨大稻埕創意街區發展協會理事公關吳孟寰認為,傳統廟宇要持續香火傳承,除了保存維護傳統習俗外,必須把廟宇與在地文化、商業經濟、潮流趨勢進行串聯,透過舉辦活動及體驗課等,讓傳統文化、藝術、美學直接跟年輕人接軌,培養年輕人對這個文化和老城區的情感和歸屬感,進而發揚內在文化。

吳孟寰以霞海城隍廟為例,文宣團隊以廟和大稻埕區為主體,找臺灣史作家合作,辦理導覽活動並講述地方史,建立民眾對自身土地故事的認識。藉由串聯老城區內的店家,集結本地藝術家舉辦各類文藝活動,創造特殊性,吸引人潮湧入,間接帶動當地商機。

霞海城隍廟全年以春夏秋三季分別舉辦大型應景亮點活動,其中最有名的應屬在春季舉辦的春節「迪化街年貨大街」及「霞海城隍元宵點燈祈福」。年貨大街活動自1996年開始推出,活動在春節前兩周開始一直到元宵節結束,民眾可便利採買到各類年貨及常溫年菜,帶動當地商家的營業額。

活動推出後,陸續獲得在地商家、文化團體、市政府文化局、文化部的支持及良好迴響,讓曾經沒落的迪化街老區注入了新生命,重新得到關注。世界知名3C手機品牌廠商即與霞海城隍廟洽接廣告合作案,凡手機用戶在粉絲頁專留下心願,被選中的心願,將會請大稻埕手工燈籠老師傅親手把心願寫在燈籠上,然後掛在霞海城隍廟飄揚傳達心願,直到元宵節過後再將燈籠寄給許願者。此項跨界合作案不僅替廠商吸引到消費者的目光,同時也宣揚了大稻埕在地老行業、迪化街年貨大街及霞海城隍廟,為多方受益的合作案。

「戲春大稻埕」也是當季主要活動之一。2017年大稻埕創意街區發展協會主辦了第一屆的「戲春大稻埕」,以玩戲、看戲、聽戲、作戲為主軸,透過戲曲的各種不同轉化,從拆解相關元素到創意發想,結合街區特色打造各種新鮮有趣的在地活動。

夏季則有「霞海城隍文化節」。自清朝以來「迎城隍」活動即是臺北大稻埕年度最大盛事,俗諺「五月十三人看人」即是形容城隍爺遶境時的盛況。現今每年農曆5月14日霞海城隍爺生日那天,臺北霞海城隍廟除舉辦盛大的祭典和法會儀式外,還會舉辦一系列的文化節活動,透過展覽、市集、演出及講座,讓大家用輕鬆的方式了解迎城隍文化。2019年更與中華文化總會跨界合作,舉辦香火non-stop音樂會,邀請在地搖滾樂團及南管國樂團表演,讓文化節注入年輕流行元素,民眾現場體驗現代搖滾樂與傳統南管兩方互尬,打造迎接城隍回主廟的熱鬧場景。

吳孟寰說,有鑑於傳統農民習俗中秋季是一個充滿感恩秋收的季節,文宣團隊以此概念衍生出「大稻埕秋穫季服裝秀」,主辦單位與在地服裝產業合作,以永樂市場作為服裝走秀舞臺,找來當地居民擔任素人模特兒,展示在地服飾產業經營的成果。同時也規劃辦理各類與服飾產業相關的體驗課程,利用在地服裝產業鏈相關店家提供的布料、珠子零配件、刺繡等素材,鼓勵參加者創作出有大稻埕風味的物品。

講座最後指出,在規劃霞海城隍廟的未來發展藍圖時,曾與廟宇的第六代管理人達成共識,亦即廟宇本身的發展必須與社區、在地產業做結合,讓整年活動不只是發揚廟宇文化,而是涵蓋推廣在地各項文化經濟活動的企劃。此外,在地方進行推廣活動時,除了執行團隊的共識和默契外,和店家溝通時,需要花費時間去經營,取得店家的信任,說明推行各項規劃的最終受益者不是廟方,而是當地開店做生意的大家,在多方受益下,整個城區會一起邁向更好的發展。相關活動訊息歡迎至【Tea Philo 哲學茶席】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eaphilomy/)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