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Tea Philo 哲學茶席E-講座 優人之心—黃誌群的創作觀》

  • 日期:2021-05-16

由文化部、駐馬來西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主辦,雲手文創基金會策劃執行的【Tea Philo 哲學茶席】E-講座,於5月15日邀請『優人神鼓』藝術總監阿襌師父(黃誌群),以〈優人之心—黃誌群的創作觀〉為題進行線上講座,並於哲學茶席臉書專頁線上直播。

黃誌群曾於2014年帶領優人神鼓於馬來西亞吉隆坡國家體育館盛大演出《金剛心》,獲熱烈好評。本次演講他以創作者、演繹者、指導者及藝術總監的角色,分享在鼓/武/舞的創作理念、靈感與方法。他認為一名藝術創作者,不只要追求技術上的精進與突破,同時更要進修內在,以達身心意三者合一。因此,藝術家要訓練頭腦、情感中心和身體三者合一,技術的鍛鍊和內在的體悟必須同時並進,也就能達到「道藝合一」,這也就是優人神鼓的中心思想;作品不會隨個人的心情好壞,而轉變藝術表演形式的狀態。

黃誌群提及,藝術本身離不開哲學、宗教、生命,環環相扣;而現代的八大藝術–繪畫、雕塑、建築、音樂、文學、舞蹈、戲劇、電影都源自於“巫”,一種最早原始藝術體現在宗教儀式。他認為”巫”並非在意識不清的狀態說出一些事情、現象等,而是在高度意識狀態下,透過文字舞蹈音樂符號傳達出來。很多藝術作品都是創作者在高意識狀態下,一氣呵成完成,其中「變身」的過程並非來自天馬行空的想像,而是源自於創作者全然的觀察和聆聽當下。

黃誌群引用葛吉夫論述,主觀藝術是透過個人的心情做一個主觀的發揮;客觀藝術指的是真正的藝術中沒有偶然的東西,猶如數學般的精準,每樣東西都能被計算、被預知,在這種藝術中,藝術家知道並且了解他要表達的是什麼。假定兩個人位於相同層次,藝術作品不可能讓一個人產生一種印象,而讓另一個人產生另一種印象,藝術家總是以數學的精確,製造相同的印象。

換言之,一件客觀藝術作品就是一本書,每一個已有充分準備、有能力讀這本書的人,都將恰如其分地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差別只在於它不單影響人的理智部分,還影響人的情感。黃誌群舉印度濕婆神的雕像、中國神話的伏羲玉女媧圖、曼陀羅圖等為例,若觀賞者瞭解印度教的教義、中華文化價值、曼陀羅的內在精神,那一看到這三幅作品就能理解其中的真理、道和知識。很多中國藝術家從古至今都是道藝一體的,作品多數不是闡述個人的主觀感受,而是在體悟到宇宙真理後,反芻出來的作品,所有客觀作品是不受時空影響,同時會令人心裡產生驚豔和激動的感覺。

黃誌群曾去印度學禪修,因此把禪修、打鼓和打坐帶到劇團,形成道藝一體的風格。根據個人對禪宗的了解,產生了「優」這樣一個具有內在禪定跟藝術的關係。他亦指出,「優」團員的日常就是打拳、打鼓及打坐等三打,先打坐再打鼓,打鼓是技術上的一加一遞增的能量,而打坐則是減法,每一次的表演唯有先去除雜念,達到身心以合一,才能把技術發揮出更大的能量,兩者相輔相成。

雲腳也是團員們的功課之一,會從老泉山徒步行走,經過不同的城市鄉鎮,走入民間、社區去拜訪臺灣優質力量,曾經在50天步行1200公里,過程中團員都會經歷疲累想放棄,但當行走時,心無旁鶩,每個當下只專注在腳下那一步,50天訓練結束後,團員身心會有巨大轉變。

黃誌群認為,一個藝術家應該朝向客觀藝術的方向去走,除了技術的鍛鍊,還得對內在的藝術下功夫,所有的內在追尋,都與當下有關,當外在的技術與內在的體悟達到共鳴,在無我的高意識狀態下創造出藝術作品。總監並期許「優」可以創造既呼應這個時代、具備傳承幾百年傳統精神、又兼容當代價值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