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藝術銀行首批徵件成果出爐 多元創作 十月起公開展示流通臺灣藝術真蹟

  • 日期:2013-09-16

        文化部16日上午公告藝術銀行首度公開徵件成果,經過初審、複審兩階段審查作業,最後購入346件、來自195位臺灣藝術家的作品,成果豐碩,其中不乏藝術名家的作品。如果一切順利,最快下個月桃園國際機場的入境長廊,就將公開展示藝術銀行作品,讓國際賓客踏入國門,就能感受臺灣藝術家的旺盛創作能量。部長龍應台表示,藝術家願意加入藝術銀行之列,「貼近泥土、服務大眾」,讓藝術創作公開展示增加民眾的美學素養,她內心深受感動。「藝術銀行不僅帶動視覺藝術創作,還會活絡周邊的藝術產業鏈!」她呼籲熱心企業能一同參與,豐富藝術銀行的庫藏與流通,讓更多藝術作品被社會看見。

        藝術銀行首度公開徵件作業至今年五月中旬截止,送件數多達3千多件,藝術界迴響踴躍。經國立臺灣美術館組織專業評審團隊,經過初審、複審兩階段評審作業與議價程序,最後購入346件作品,涵蓋畫作、攝影、立體雕塑、裝置及新媒體等創作媒材,內容豐富多元。評審團主席黃才郎館長表示,本次公開徵件完全沒有媒材、創作年代、類型的侷限,鼓勵國內藝術界廣泛參與;評審團除了優先考量作品本身的藝術性之外,也兼顧適合公開展示並便於保存流通的創作,「整體成果非常出色」。評審團成員曲德益教授也指出,很多參選者本身已在臺北、高雄獲得美術獎項的肯定,藝術家願意把自己作品藉由藝術銀行公開展示流通,「顯示藝術界非常肯定這項藝術推廣政策!」

        龍應台表示,藝術銀行夢想能夠一步步實現,要特別感謝行政院、立法院、藝術界的支持。當她看到前輩美術家李欽賢老師的入選創作,內心頓時湧現購入的衝動,「藝術銀行會帶動整個視覺藝術產業,刺激民眾或公私機構更想去典藏藝術家的相關作品!」龍應台指出,藝術銀行不是只有藝術家真蹟的展示流通,還會擴及畫廊交易、藝術品運輸、保險、修復等周邊產業,「讓藝術產業更健全」。她更呼籲熱心企業可以透過指定專戶捐款、租借作品展示、參與認養等三種途徑,讓藝術銀行的效應更能擴大。「自己的藝術家,自己疼愛;自己的環境,自己創造!」文化部將堅守藝術銀行的推動初衷,持續穩定地讓整個機制配套趨於完善。

        藝術銀行首度購入作品,涵蓋2284歲共195位臺灣藝術家的多元創作。前輩美術家李欽賢入選作品《臺南大事記》、《臺中驛建築極品》,現場寫生呈現臺灣經典建築的印象風情。以新近創作《角落的紀念碑》入選的臺北藝術大學畢業生林郁珮,是今年最年輕的入選藝術家。來自屏東大社的排灣族藝術家伊誕,成熟細膩的紋砌刻畫《呼吸的養分》,構圖用色頗具張力,創作實力深獲評審團肯定。而聽障藝術家林瑋萱的系列油畫作品《海嘯、龍捲風》、《紅色的小山坡》、《海浪上的白灘》,用心靈感受大自然呼喚,明亮的色彩讓欣賞者心境跟著奔放起來。

        藝術銀行首批購入作品即日起於專屬網站公佈,各界可自行前往藝術銀行官網瀏覽:http://artbank.ntmofa.gov.tw 。有興趣承租的公民營機構團體,可參酌相關作業規定循序辦理,讓藝術作品進入日常公共生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