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禁禁禁! 戒嚴時代的禁書政策 人權講座 向陽籲掃除每個人腦中的小警總

  • 日期:2016-07-16

為感念白色恐怖受難者及當時被迫害禁錮的心靈,715日臺灣解嚴日當晚,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於臺北永樂座書店舉辦人權講座,邀請名詩人向陽老師主講「禁!禁!禁!─談戒嚴年代的禁書」,從臺灣文學史、出版史、文化史出發,回首並檢視國家威權下的思想監控,引發現場迴響。


向陽老師指出,長達38年的戒嚴,一直到1992年廢除刑法100條不合時宜條文,臺灣才有真正的言論自由。「戒嚴時期透過報紙三限一禁打壓出版言論:限證、限張、限印刷廠、事後禁。」向陽長期擔任自立晚報副刊編輯,就曾經遭到副刊停刊一天的處分;雷震先生出版的《自由中國》更因為反對總統延任而得罪當局,不但使得雷震入獄,雜誌也被迫全面停刊,「那是個無所不禁的年代。」


「戒嚴體制下,每個人腦中都有個小警總。」向陽,學生時代從髮禁、制服開始,到大眾流通的唱片、圖書、雜誌、電影都要掃黃、掃黑、掃紅、掃灰,例如《四季紅》就一定得把歌名改為《四季謠》,流行歌曲《苦酒滿杯》因為太過灰色,甚至遭到禁唱處分,「連廣告都被檢,每個人都著廣告,檢裡面是不是有甚麼地方怪怪的。」


向陽老家在南投鹿谷開書店,當時所有書店老闆都有一本禁書書單,不能販售左派思想、親共作家的藝文圖書,但這本外界不易取得的禁書目錄,卻成了向陽按圖索驥的知識養分,他高中開始每次去臺中,都會到舊書攤找這些禁書買回家看,大學時「暗夜裡讀禁書」更是知識分子充實在修為的共同經驗。「禁禁禁,已經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是歷經過威權統治所留下的集體創傷。」


人權館籌備處表示,為推廣人權,還原歷史真相,將再陸續於獨立書店舉辦人權講座,現場同時展售人權館相關白恐史料、口述歷史出版品,讓社會各界深入了解臺灣自由人權公義的價。八月份於新北市永和區小小書房舉辦人權講座,邀請白恐受難者長輩現身主講,歡迎各界踴躍前往聽講。詳細資訊請參人權館籌備處網站:www.nhrm.gov.tw